文档介绍:还原古诗文魅力,厚植经典人生
作者:池晓瑜
古诗文集中体现了汉语言高度和悦的视听美、凝练独特的结构美、深刻悠远的意蕴美,它无疑是学生接触经典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还原古诗文魅力,厚植经典人生
作者:池晓瑜
古诗文集中体现了汉语言高度和悦的视听美、凝练独特的结构美、深刻悠远的意蕴美,它无疑是学生接触经典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但在古诗文教学中,仍存在注重词句翻译、强调死记硬背的枯燥单一的浅层次教学现状。如何多管齐下还原古诗文魅力,让学生亲近古诗文,厚植经典人生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链接生活,想象飞扬悟诗文
古詩文与现代生活存在着时空间隔,学生对于某些诗文的理解遇阻情有可原。但只要引导学生寻找到生活中的契合点,通过想象,让静止的文字化作动态的景象,必将使遥远变得亲近,使抽象变得具象。
如执教《秋思》时,有学生对诗人张籍身处繁华的洛阳,眼里却只有萧瑟的秋风感到费解。“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们的看法。”教师将这一“烫手的山芋”抛给学生。一番思索后,有的学生认为,秋风中,枯木摇摆,北雁南飞,萧瑟之景更容易勾起孤寂的诗人思乡的愁绪。还有的学生说,自己才参加为期一周的封闭式夏令营,就忍不住想念爸爸妈妈。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常年在外的张籍对家人的思念肯定早已浓烈得化不开了……在师生、生生的相互唤醒下,“为何独见秋风”迎刃而解。学生展开想象,丰实了“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他们禁不住为诗境而感慨,为诗情而动容。由此可见,合理链接生活,拉近了学生与古诗文的时空距离,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想象中融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
二、资料助力,理趣思辨厚根基
在课堂上适时地链接诗人生平、时代背景、传统典故、名家点评等丰富多元的资料,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这些资料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在理趣思辨中提高对古诗文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惊叹古诗文博大精深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理解《马诗》的诗意后,教师若直白告知学生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诗文学习必然形同嚼蜡,索然无味。教师将二十七岁便英年早逝的“诗鬼”李贺偶遇千里马遭冷落的背景故事和他年少得志、举仕无门、从军无路的人生经历等制成微课加以动态呈现,于是,在资源的助力下,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不仅轻松读懂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还触摸到了古诗文背后涌动着的李贺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怀才不遇的悲愤。此时,学生学到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丰盈的文化底蕴。透过一首诗,读懂一段人生,走进一部历史,这独特的体验,定会让学生迷恋古诗文,期盼开启下一段的探究之旅。
三、潜心吟诵,含英咀华品诗情
吟诵让古诗文在音韵流转中化作“可观可感”的影像,学生在“情动而辞发”中亲近文本,体悟古诗文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教师可巧妙运用男女生分读、打擂读、和读、配乐读、吟唱等多种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传统经典文化的兴趣。
如在教学《伯牙鼓琴》一课时,笔者先通过范读和学生自读,读出节奏,读出文言文悠远绵长之韵。再通过同桌对读,读出高山流水之象,读出知音和悦之美。然后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