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4
文档名称:

比赛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445KB   页数:9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比赛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jsyhqk 2022/8/20 文件大小:4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比赛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认识线段——陈艳华………………………………………………………………1
2、
认识线段——张玉云………………………………………………………………3
3、
认识厘米-—王勇…………………………………………………………………5
造出一条线段.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老师讲述:折痕也可以看成线段。
引导学生折出比刚刚的折痕长的线段。
比较发现,得出结论:线段有长有短。
4.画线段
(1)老师先示范画一条线段,再让学生试画.
(2)提出问题,引发考虑:假设没有尺,还能用哪些工具画出线段?
三、联络应用,拓展认识。
1.P49第3题。(CAI出现两个点)学生尝试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
2.P49第4题。
(CAI出现三个点)引导学生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猜一猜画出来是什么图形?
3.P49第5题。(CAI出示四个点)学生独立尝试画线段.
4.判断线段的长短。(对不能直观看出长或短的线段,引导学生比较。)
四、全课小结,引入下节课的学****内容。
(略)
认 识 线 段
泰州师专泰兴附属实验小学 张玉云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精品文档请下载)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识别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论才能和想像力,感受生活和数学的亲密联络。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故事导入:猫捉老鼠。
提醒并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变曲为“直”.
引导学生观察学具(毛线),问:你们能想方法把这根线变直吗?
比较:拉紧后的线和原来的线有什么不同?
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一手拉住线)问:这样能得到线段吗?怎样才能得到线段?
得出:用手捏住线的两头,这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两头的点叫做“端点"。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
小结并板书:有2个端点。
(3)变式判断。
师捏住线的两端进展变式,引导学生观察。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建构线段模型.
(5)小结特征。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认线段)。
2.强化特征.
(1)到生活中找线段.
①引导学生指出直尺上的线段。
②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线段.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到图形中找线段)。
3.操作理论。
(1)折线段。
组织学生折彩纸,体会“线段有长有短”。
(2)画线段。
引导学生探究画线段的方法。
4.深化理解。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理解“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引导学生先猜测“画成的是什么图形",再完成。
三、自主总结,课外延伸.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拓展延伸,鼓励探究.
认 识 厘 米
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王勇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
2.使学生掌握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或画出整厘米长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动手才能、观察才能及估测才能。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纸条、作业纸、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入新课
1.师生谈话
① 老师和学生比高矮,让学生体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是多少必须量一量。
② 用喜欢的工具测量课桌面的长,让学生体会要想得到统一、准确的测量结果。必须用尺子来测量。
③ 指出:尺的种类有很多(出示学生尺、钢尺、卷尺、米尺……并逐一介绍名称),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学生尺。
2.出示学生尺,观察一下尺上有些什么。(讨论)
① 交流:尺上有数;有很多长短不一的线;有字母“cm”。
② 讲解: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精品文档请下载)
今天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二、观察理论,探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