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区域文化中原生态民歌的保护性研究.docx

格式:docx   大小:22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区域文化中原生态民歌的保护性研究.docx

上传人:森森 2022/8/21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区域文化中原生态民歌的保护性研究.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区域文化中原生态民歌的保护性研究


区域文化中原生态民歌的保护性研究 的影响,例如侗族的原生态民歌,产生环境受到侗族区域文化语境影响,运用地方语言进行演唱,其音乐曲调及节奏等都要与语言精密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地方语言方音的音调色彩。这些音乐中蕴含着本民族自身特色的思维和审美****惯,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价值观以及时代变迁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必须了解和掌握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语境。
三、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受关注的话题,许多学者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及方法。近年来,受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驱动,许多的音乐文化遗产得到了相应的措施予以保护与传承。笔者认为保护原生态民歌的方式只有两种,另一种是静态保护,一种是动态传承,但如何有效地真正达到保护与传承的意义,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项阳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多年之后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这是旨在保护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避免在世界政治经济强势一统的前提下文化也趋于一体化的有效举措。作为中国音乐文化,对原生态民歌怎样进行保护与传承,才能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呢?

项阳在《保护:在认知和深层次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前提下》提出:“保护传统音乐文化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就是保护传统音乐本身。”③因此,笔者认为,原生态民歌的传承是存在于区域性的文化语境中,存在于本民族音乐文化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如果一种音乐文化的生存空间被破坏了,那么其离消亡也就为期不远了,再论什么传承也就没意义了。目前,有关传承方式大致可以归结于三种:一是民间传承;二是教育传承;三是大众传媒的间接传承。原生态民歌靠的是“活态”传承,让它在原始的民族文化语境中传承更好。因此,保护原生态音乐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继承观,培养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感。我国传统音乐长期以来主要以自然传承作为传承途径,至今这种口头传承形式仍在民间广为沿袭。自然传承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家族式的个体传承及民俗活动的群体传承。家族式传承通过父母传子女的方式,可以在极其自然的状态下随时随地、潜移默化地传授技艺,这种口传心授方式尤其可以使原汁原味的特色风格得以保留⑤。如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的民歌世家,爷爷王纯成71岁,嗓音刚劲厚实;儿子王爱明35岁,歌声高亢明亮;孙子王浩宇仅8岁,声音清脆动听。在“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中国记忆专场晚会”中,他们作为湖北省唯一的代表,以一曲长阳土家族山歌《花咚咚姐》,向世人一展长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71岁的王纯成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有名的山歌手,能唱薅草锣鼓、五句子歌等民歌400多首,8岁的王浩宇是晚会上年龄最小的演员。民间艺人王纯成、王爱明等,是宜昌市的文化工作者在抢救保护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发掘出来的原生态民歌传承人的代表。在家族式传承中,前辈会毫无保留地将绝活技艺通过口传心授方式教给后辈,就像接力赛那样棒一棒薪火相传。依靠这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