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62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规划.doc

上传人:63229029 2017/8/12 文件大小:6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现学校战略性发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实践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跨越式发展,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办学规模成倍增长,各项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扩大办学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期间,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设高职专业15个,高职专业总数达到43个,涵盖加工制造、土建、电子信息、交通运输、材料与能源、财经、旅游、农林牧渔、生化与药品、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等11个高职专业大类。其中,对应第一产业类专业3个,%,对应第二产业类专业 24个,%,对应第三产业类专业16个,%,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中既定的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专业建设发展目标。学校在校生人数每年平均递增1200名,2010年,学校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2700人,其中,高职学生9680人。在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同时,学校还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教育服务,目前,***教育在校生2500人。十一五期间,学校累计投入7000余万元购置实践教学设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亿元,建有高标准实验室78个,其中,建有职业教育计算机与软件技术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2个。
(二)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学校紧紧依托当地行业企业,按照以学校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校企共建的指导思想,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挖掘与德资企业博西华公司多年合作的“双元制”模式培养人才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地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其本土化普及推广。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订单培养,双元施教”、“依托行业,工学结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项目引导,阶段递进”、“四双三结合”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照这些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受到我市家电、模具、机械等行业的欢迎。“十一五”期间,学校先后与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安徽康佳电子有限公司、广东新宝电器有限公司、扬子必威空调、江苏华瑞集团、安徽天大集团、扬子客车等30多家企业签订“订单教育”或合作办学协议,设立了“博西华班”、“康佳班”、“扬子制冷班”、“扬天机械班”、“三星电子班”、“东菱班”等企业冠名班,按照行业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由于专业设置合理,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强,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举措得力,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2005~2007年连续三年被安徽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评为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8~2010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010年,学校还被安徽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校还有多位教师在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受到省部级表彰。
(三)以教学“质量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紧紧抓住省教育厅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契机,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努力提升内涵层次。在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上, 学校积极参与,2010年7月,学校提交的申报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顺利通过省教育厅、财政厅牵头组织的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11月,学校被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在专业建设上,“十一五”期间,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以专业群建设为框架,建设了契合地方支柱产业的建筑、机械、电子、汽车、软件等5大专业群,设置专业43个,其中国家紧缺人才培养专业12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点3个,校级重点专业建设点12个。在课程改革上,学校加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设,根据教学做一体化原则,探索建设“教室+车间”的教学场所;秉承“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整合课程内容,开发“工学结合教学包”,设计教学情境,开发新课程。“十一五”期间,建设3门省级的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18门,并开发建设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库和特色教材。学校还建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1个。2008年,在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获得优秀等级。
(四)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