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聚焦核心素养.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聚焦核心素养.doc

上传人:梅花书斋 2022/9/30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聚焦核心素养.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聚焦核心素养 】是由【梅花书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聚焦核心素养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聚焦“核心素养”
专版要目
●“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蕴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
●“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
●国外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有哪些?
二○一六年第六期
编者按:
年初,教育部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综合表现为九大方面:即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实践创新。可见,21世纪核心技能强调不同于传统知识系统的评估体系,转向了更为深层、复杂、创新与合作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培养。“核心素养”迅速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不少教育专家及工作者都进入了讨论此话题的行列。本期小编就来梳理一下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对“核心素养”的讨论。
“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蕴
余文森
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素养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素养与知识、能力究竟有何联系和区别?知识、能力、素养三者都是人所具有的,同时也是可以转化的,知识、能力可以转化为素养,素养也可以生发出知识和能力,这就是三者相互联系的一面。但是,就像能力不同于知识一样,素养也不同于知识、能力。这种不同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就结构而言,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人的内层。也就是说,素养跟人的关系最紧密。知识、能力一般只停留在人的认识领域和范围,而素养还进入人的情意、精神,乃至于血液、神经,它和人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变***的天性****惯、气质、性格,所以它会在一切场合、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表现出来,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
第二,就成分而言,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一般而言,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但值得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能转化为素养,只有当知识由公共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体知识、能力,由只在特殊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转化为具有广泛的迁移性的能力时,知识和能力才会成为人的一种素养。反过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可以转化为人的素养的知识和能力。
第三,就内容而言,素养具有广泛性。素养包括和涵盖除了知识、能力之外的其他非常广泛的东西,是人的整体生命气象。这其中,有的跟知识、能力关系密切,甚至互为基础互相转化,有的只有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是,它们也是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说照样不可缺少。从这个角度讲,只停留于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由于素养的广泛性,所以对学校教育功能和时间的有限性而言,特别有必要强调核心素养。从基础教育的角度讲,核心素养就是最基础的、最有生长性的关键素质。其他素养都建立在其上,或者说是从其中生长出来、延伸出来、拓展出来的。在中小学阶段,核心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不可缺的素养,它的缺失会造***格、人性发展的重大缺陷!
总之,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影响、决定学生一生发展的素质,在中小学阶段必须倾其全力培养。它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
值得强调的是,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很难弥补!中小学就是人的诸多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学校教育一定要有关键期的意识,错过了这个阶段就晚了。
人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连续性、累积性的特点,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和奠基性的作用,与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的关系。但千万不能颠倒过来,小学生讲远大理想,大学生讲行为规范。错位的教育只能导致低效甚至负效的结果。
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
从学校教育来说,一方面我们要从学校整体教育的高度来界定和确认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另一方面也要从具体学科的角度来分析和确立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两者要保持有机联系和衔接,既要把普适性的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学科素养当中,也要把学科素养提炼到一般素养中去。
(来源《今日教育》)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
钟启泉
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
众多国家把强调“国民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视为国民教育发展的基因,而学力模型研究就是要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等研究,都是学力模型研究的适例。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得的。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
“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决定这种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教育思想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健全发展。
近年来,国际社会已出现了学力模型研究的若干典型案例。
一是五大支柱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终身学****终身学****也需要核心素养。终身学****的五大支柱即素养彼此关联,同时涉及生命全程与各种生活领域:学会求知,包括学会如何学****提升专注力、记忆力和思考力;学会做事,包括职业技能、社会行为、团队合作和创新进取、冒险精神;学会共处,包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同理心和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学会发展,包括促进自我实现、丰富人格特质、多样化表达能力和责任承诺;学会改变,包括接受改变、适应改变、积极改变和引导改变。 二是关键能力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5年提出,知识社会要求三种关键能力:第一种关键能力是交互作用地运用社会、文化、技术资源的能力,包括运用语言、符号与文本互动的能力,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运用知识、信息互动的能力,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科学素养;运用科技互动的能力。第二种关键能力是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人际互动的能力,包括同他人建构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与解决冲突的能力。第三种关键能力是自立自主地行动的能力,包括在广泛脉络情境中行动的能力;设计并执行人生计划、个人计划的能力;表达并维护权利、利益、责任、限制与需求的能力。
三是八大素养说。2005年欧盟发表的《终身学****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架构》正式提出终身学****的八大核心素养:母语沟通,外语沟通,数学能力及基本科技能力,数位能力,学会如何学****人际、跨文化与社会能力及公民能力,创业家精神,文化表达。同时提出贯穿于八大核心素养之中的共同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
在“核心素养”牵引下,界定“学科素养”或“学科能力”需要有如下三个视点的交集:一是独特性,即体现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学科的固有性。如语文学科中的文字表达、文学思维与文化传统,数学学科中的数学思维与数学模型的建构,历史学科中的历史意识、历史思考与历史判断等。二是层级化,即学科教学目标按其权重形成如下序列: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观察技能、实验技能等;知识及其背后的价值观。这种序列表明,学科教学的根本诉求是学科的素养或能力,而不是单纯知识点的堆积。这就颠覆了以知识点为中心的学科教学目标的设定。三是学科群,即语文、外语学科或文史哲学科,数学与理化生等学科,音体美或艺术、戏剧类学科,它们之间承担着相同或相似的学力诉求,如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自然体验与科学体验,动作的、图像的、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可以构成各自的学科群。
勾勒未来学校的图景
学校不是官僚机构,不是公司,不是军队。学校是以知识与技能为媒介,师生在互动关系之中,生成各自的意义、相互交换,创生新的学校文化的学****共同体――这就是国际基础教育学校愿景研究得出的结论。
作为学****共同体,学校的教育使命是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权,求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多元智慧的存在,没有高低贵贱之别。这种学校寻求不同个性的交融、多元声音的交响,寻求“和而不同”的世界。
作为学****共同体,学校的改革旨在通过国民教育的正式课程来铸造未来国民的核心素养。如今,被誉为21世纪课堂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在这股浪潮中,布劳翁()倡导学****共同体的学****原理,值得我们品味。
这一学****原理认为:
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是自我学****的设计者,是积极参与自我学****的学****者。学生自身积极地尝试方略、保障学****设置反思自己的理解过程的机会。为了求得更好的理解,学生也进行相互监督。
分散的资源与分享的合法化。班级是多种多样的熟练者的集合,是人力资源的集合,班级成员应当分享集合的资源。班级的成员承担着多种多样的作用,认识到相互之间有差异是十分重要的。每个人都是某一方面的熟练者,分担构筑的责任,共同分享。重要的是,学生不是期待片面发展,而是在学****中通过人际关系,运用书本、电脑等工具,重视偶然性,重视多样的发展方向与机会。
对话与合作是基础。分享对话与知识,共同交流意义。通过对话,使课堂成为播撒思考的种子、展开交流的场所。
参与并实践真正文化活动的共同体。参与有真正文化意义的活动,展开使儿童实践与***实践贯通起来的活动。超越班级屏障,参与活动。学生投身于具有学****价值的探究活动,为自己的事情作出选择。
脉络化、情境化的学****明确活动的目的,在行为中思考,反复参与尝试。研究者或是教师实际地体验想象的世界,并且展开应答性评价。授课计划灵活应变。
依此愿景,未来的学校是一种“超越学校的学校”。从根本上来说,承担起学生的学****与发展的,不是每一位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所学校;不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佐藤学说:“所谓‘好学校’,绝不是‘没有问题的学校’,而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面对
‘问题’、齐心合力致力于问题解决的学校”。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地迈出了合作、奋斗的第一步,那么,也就做好了迎候未来学校与社会的准备。
(来源《中国教育报》)
“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
如何定义核心素养?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出课程目标是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在,又提核心素养体系,它同这三个维度是怎样的关系?在未来的课程改革、教材编写和教学变革当中,核心素养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1.“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有怎样的关系?
崔允?t(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21世纪的到来,每一个国家、国际组织都在思考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就是希望在基础教育阶段把国家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系统地描述出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毕业形象,为进一步的课程设计提供方向或路径。现在基本上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定为9个素养、23个基本要点、70个关键表现。
我们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觉得“双基”不完整,提出三维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
“双基”,,。教育部组建了260多位专家,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就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编制课程标准,包括学业质量的标准,当然,也包括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如何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张绪培(国家督学):研究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要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一个人的素质是经过一门一门学科的教学去实现的,而不是简单地增加一些“蹦蹦跳跳”的内容。因此,素质教育反映在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反映在课程中、教学中、课堂中、活动中,反映在学校的显性和隐性的文化中。什么是素质?有人说,当你把在学校学的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素质。今天孩子在课堂里学化学,不是让他成为化学家,因为这毕竟是极个别人的事。我们关注的是,毕业以后,作为一个公民,学过化学和没学过化学有什么差异?化学能留给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核心素养。
,怎样考虑到为不同的人提供素质教育?
张绪培:高中是一个特殊的阶段,有很多国家并不把高中纳入到基础教育,而是把它作为一个特殊阶段。特殊在哪里呢?第一,18岁,正好由少年向***过渡,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第二,是开始分化逐步形成性向的阶段。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发现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够干什么,想干什么,让孩子找到自己的潜能在哪里?是什么?因此,高中课程应具有更大的弹性。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弹性还显得比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