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影响大学生择业因素的调查分析
教育学原理高华 M100109
摘要:目的对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的二、三、四年级共1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关于影响大学生择业因素的调查,旨在了解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方法采用自编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并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影响因素的学校维度上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二、三、四年级的大学生在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方式和对学校择业指导的关心程度上都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结论大学入学伊始就应对大学生进行择业就业教育,并使之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
1 前言
选择职业是人生的一大课题,更是当代大学生的一大择业抉择。改革大潮为大学生择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而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的筛选更加严格,加上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消极影响,大学生走进大学校门时就开始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择业心理,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纷繁复杂。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普遍而永久的社会问题,是社会前进与发展中的问题,是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必然问题【1】,因此关注大学生择业,找到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对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无疑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影响大学生择业因素的调查,一方面从中了解大学生择业的心理特点,另一方面探讨高校在大学生的择业教育方面应该进行哪些必要的改革,以帮助学校更好地开展择业指导工作。因此,本调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已有的研究看,大学生在择业中产生心理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马忠祥从两个方面总结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一些观念对大学生择业观的误导:(1)社会各行业间的工作性质不同,各部门工作人员存在经济报酬、福利待遇不同,形成社会对不同职业所形成的认识与评价。(2)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有偏见[2]。在国家政策方面罗小燕认为:(1)目前社会还缺乏强有力的调控措施,全国地区人才需求难以保证(2)地区和行业保护政策不能保证毕业生择业的公平竞争
。[3] 在张道祥的调查中指出:经济待遇高不高,是否是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工作已成为不少大学生择业的唯一或最重要的标准[4]。在吸引人才的城市中,传统的“三强”依然没有改变,只是上海已取代北京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其次,我国高等教育处于过渡时期,黄发友认为就业制度的转变,高校进行大幅度扩招,就业岗位跟不上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和无法完全满足毕业生的期望。[5]由于长期受传统的“统分统配”思想的影响,学校专门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少,专门指导学生就业的机制还不完善,学校的择业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最后,个人因素。这是大学生个体在择业过程中产生各种积极或消极作用的特有因素。刘圣陶和尹小萍认为影响大学生择业因素包括个人的综合因素、择业心理因素、求职方法等方面。[6]总之,大学生择业的心态是复杂的,既受当今社会现实观念的影响,又受就业政策所制约;既受现实教育指导缺失的影响,又受自身发展条件的制约。文献中对影响大学生择业因素的研究集中于毕业生,本文对影响大学生择业因素的调查并不局限于毕业生,对二三年级的大学生也进行了调查,并通过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影响因素的学校维度上进行了差异性检验,分析其原因,并试图找到学校在开展择业指导工作方面的有效途径,从而帮助大学生顺利择业就业。
2 对象与方法
对象
从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各院系中随机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