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艾灸疗法 艾灸调理失眠.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艾灸疗法 艾灸调理失眠.doc

上传人:araccs37 2017/8/28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艾灸疗法 艾灸调理失眠.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艾灸疗法艾灸调理失眠(不寐)?
【病症概述】
不寐,古称“不寝”、“不得卧”,现代称之为“失眠”,俗称“睡不着”。叶天士《医效秘传》说:“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日闭而安卧,若阴虚为阳所胜,则终夜烦扰而不眠也。”不寐虽有多种原因,但总的来说是由阳不交阴所致。临床表现为不易入睡,或辗转于床褥,良久不能入睡;或醒来之后而不能再眠;或眠而不稳,反复醒来;甚则通宵不能入睡。通常伴有头晕头胀,心烦焦虑,精神萎靡,健忘等症,常见于青、壮年。
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贫血等引起的失眠,均可按本病灸法调理。
【病理阐述】
《《类证治裁》说;“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凡正常人的入睡,为阳与阴交,阴阳互相协调,处于静(相对的)的状态。如果营血不足,或因邪气扰乱,俱可导致阴阳不交,形成失眠。其发病脏器主要在心,但往往与脾、胃、肝、肾等也密切相关。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内经》说:“中焦受气取汁,化赤谓之血。”中焦者,脾胃也。心主血,脾统血,心虚则血必亏,脾虚则血失生化之源。血虚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故怵惕不寐。心脾所以虚,大致不外思虚过度,饮食劳倦两端。

由于恣情纵欲或者房劳伤肾,以致肾阴耗伤,阴不上承,则心火独亢,心神失宁而失眠。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阻则气机不利,或咳,或喘,肺藏魄,魄者阳神也,喘咳扰肺,魄不安位,故虽卧难寐。

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郁怒伤肝,肝郁化火,上扰心神,而导致失眠。

《素问·调逆论》说:“胃不和则卧不安。”胃气以降为顺,胃不和则气不降,浊阴之气上逆则生喘息,呕哕,胀满,故不得安卧,即经所谓:“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饮食不节,脾胃受伤,运化失职,聚湿生痰,因痰蒸热,壅遏于中,上扰心神,而致卧不得安。

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易》曰:“水火既济”。既济者,阴阳中和之象。肾水上交,以济心火,使之炎而不焚;心火下降,以济肾水,使之润而不寒。心肾相交,水火互济,则“阴平阳秘,神精乃治”。反之,心肾不交,则火炎于上,水泛于下,阴阳失调。张景岳云:“不寐之故,虽非一端,总是阳不交阴所致。”阴人于阳则寤,阳人于阴则寐,不寐者,心阳不交肾阴也。
【辨证】

(1)症状表现:夜卧难眠,梦多易醒,醒后再难入睡,兼有心悸健忘,神疲肢倦,口淡无味,胃纳不振,或食后腹胀,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薄白。
(2)灸疗原则:培益心脾,补养气血。以取手少阴,足厥阴、足太阴经穴和心脾背俞穴为主。
(3)灸疗方案:神门、心俞、脾俞、章门、三阴交。
(4)随症加穴:①健忘者,加百会,志室;②食欲不振者,加足三里。
(5)灸疗方法:每次选2~3穴,每穴灸30~40分钟,每日灸1次,多于临睡前1~2个小时灸治。10次为1疗程。
(6)说明:心经原穴神门与心俞相配,可调理心经经气而宁心安神;脾俞与章门俞募相配,可培益后天之本,促进气血生化而滋养心神;三阴交为肝、脾,肾三阴经交会之所,可调理脾肾气机而协调阴阳,如此阴阳和谐,则失眠自愈。

(1)症状表现:稍寐即醒,或心烦不眠,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咽燥,或口舌糜烂,心悸,头晕,耳鸣,健忘,或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