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美国研究》1996 年第 3 期
日美关系: 从战后到冷战后
冯昭奎
战后的日美关系是以日本被美占领作为起点的。在被占领期
形成的日美之间的上下主从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战后日美关系
的“原型”。本文将讨论日本独立后的日美关系的变迁, 以及从战后
时代进入冷战后时代日美关系正在和将要发生的变化。
一、亲美外交的实质: 最大限度地利用冷战格局
1952 年日本独立后, 虽然摆脱了美国占领, 却仍处于美国的
强大影响力之下。在安全方面, 《日美安保条约》签订意味着正式将
日本置于美国军事保护之下; 在经济方面, 美国主导的自由贸易体
制为战后日本的发展提供了“温室”般的条件, 美本身又是日最大
贸易伙伴, 并且是日获取先进技术的最重要来源; 在意识形态方
冯昭奎: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8· 美国研究
面, 美国民主主义等思想文化影响日益深入日本的社会。总之, “独
立”虽意味着美占领的结束, 但并非意味着日美特殊关系的结束,
而恰恰是意味着这种特殊关系的新的展开。
关于独立后日本外交的基本方针, 日政府在 1957 年发表《我
国外交近况》( 即战后日本第一号《外交蓝皮书》) 提出了“日本外交
三原则”:
( 1) 以联合国为中心;
( 2) 与自由主义各国协调;
( 3) 坚持作为亚洲一员的立场。
战后日本外交的实践表明, 上述三原则实际上变成了“一原
则”, 即“以日美关系为基轴”。所谓“以联合国为中心”实际上变成
了在联合国舞台上紧紧追随美国( 据统计, 从联合国第 11 届大会
到第 17 届大会期间, 在国际纷争问题上, 日与美保持同步调的案
〔〕
例占全部案例的比例高达 94%) ; 1 与自由主义各国的协调突出
的是与美国的协调; 至于坚持作为“亚洲一员”的立场实际上被“脱
亚入美”所取代。总之, “三原则”是招牌, “一原则”才是真实。
战后日本推行“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的外交是为了“对冷战格
局加以最大限度利用”, 使日本在冷战格局下定位为“美国保护下
的通商国家”, 成为冷战格局的最大受益者。如果借用战前日本军
国主义者使用的所谓“生命线”、“利益线”的说法, 战后日本的“生
命线”正是《日美安保条约》, 战后日本的“利益线”正是以美国为主
导的世界自由贸易体制。总之, 日美关系对于战后日本来说是“巨
大利益的源泉”。
战后日本利用冷战格局获益, 还包括利用冷战格局下发生的
局部“热战”获益, 特别是朝鲜战争引起的“特需”给濒临崩溃的日
本经济送去了救命稻草, 在朝战中日本初试作为美在远东的战略
日美关系: 从战后到冷战后·9·
据点的锋芒, 又起到了促进日美同盟纽带的作用。越南战争也给日
本经济带来好处。还须提到, 正是在朝鲜战争中日本成立了警察预
备队并实现了独立, 正是在越南战争中日本实现了冲绳的归还。
从美国方面看, 它之所以“乐于”充当日本的保护者和扶植者,
是与战后时代的两个基本特征分不开的: ( 1) 美苏两极尖锐对立;
( 2) 美苏在各自阵营内居于突出强大的地位。正是由于美苏尖锐对
立, 使美感到需要利用日本在地理上、经济上的巨大战略价值( 美
国一份报告曾指出: “从全面的战略观点看, 日本是世界四大工业
地带之一, 如果被共产阵营所利用, 将引起世界力量平衡的重大变
〔〕
化”) 2 。同时, 在西方阵营中美国的突出强大与日本的相对弱小,
则意味着美拥有保护弱小盟国的余力而日本具有接受保护和扶植
的必要( 或资格) 。总之, 正是美国需要利用日本的特殊战略价值才
使它容忍了日本对冷战格局、也就是对美国保护与扶植的利用, 而
且是“最大限度的利用”; 正是美国的突出强大才使它对支援日本
这个弱小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慷慨”和大度。1952 年艾森豪威尔
政府担心日由于失去中国市场和不再能利用朝鲜战争“特需”, 其
经济会陷入困境, 而急忙给予日本“最惠国待遇”, 还为推动日加入
关贸总协定而尽其努力, 正是这种“慷慨”和大度的表现。
二、战后日美关系的不断调整
对于日本来说, 在构筑了“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的框架之后, 如
何在这个框架之中, 为了执着地追求自身的利益, 为了对作为“被
保护者”必然要付出的政治代价——自主外交权利的丧失加以弥
补, 而不断调整同美国的关系, 成为外交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战后的日本选择了作为‘商人国家’的生存之路。商
·10· 美国研究
人是德川时代的社会阶级。可以说, ‘……商人虽在士工
农商中处于最低等级, 但另一方面却拥有( 日本全国在外
表上是武家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