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高一化学常考知识点归纳总结.doc

格式:doc   大小:37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一化学常考知识点归纳总结.doc

上传人:阿拉丁 2023/2/11 文件大小: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一化学常考知识点归纳总结.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高一化学常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是由【阿拉丁】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一化学常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
高一化学常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一化学常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一的化学学****快结束了,很多学生都抱怨这个部分的化学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碎,不好掌握。为了能在期末考取得好成绩,我们要提前进行复****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必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物质的分类
分类是学****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可以是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我们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分类常用的方法是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化学变化的分类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

电解质的相关概念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
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或铵根离子。
离子反应
①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②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和有水生成。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③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的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4—
离子方程式更能显示反应的实质。通常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能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依照写、拆、删、查四个步骤。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必须能够反映化学变化的客观事实,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还必须相等。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它的基本特征是反应前后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剂和还原剂
反应中,得到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失去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升失氧还原剂降得还氧化剂
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必定相等,化合价升高、降低的总数也必定相等。
、胶体的性质
分散系
把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4—
胶体和胶体的特性
①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②胶体的特性
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光的通路,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根据分散系是否有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
胶体粒子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可以吸附分散系的带电粒子使自身带正电荷,因此胶体还具有介稳性以及电泳现象。
必修二化学知识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火电(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清洁、高效
—5—
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原理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
②两个电极接触;
③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
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氧化物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6—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①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②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的腐蚀。
3、化学电源基本类型:
—7—
①干电池:活泼金属作负极,被腐蚀或消耗。如:CuZn原电池、锌锰电池。
②充电电池:两极都参加反应的原电池,可充电循环使用。如铅蓄电池、锂电池和银锌电池等。
③燃料电池:两电极材料均为惰性电极,电极本身不发生反应,而是由引入到两极上的物质发生反应,如H2、CH4燃料电池,其电解质溶液常为碱性试剂。
高一化学知识重点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单位摩尔符号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
微粒与物质的量
公式:n=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质量与物质的量
公式:n=
③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聚集状态
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
①微粒数目;
—8—
②微粒大小;
③微粒之间的距离。
对于固态或液态物质,影响其体积的主要因素是微粒的数目和微粒的大小;对于气态物质,影响其体积的主要因素是微粒的数目和微粒间距离。对于一定量的气体,影响其体积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温度一定,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小,气体体积越大;压强一定,温度越高,气体体积越大,温度越低,气体体积越小。
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气体摩尔体积的符号为Vm,单位为Lmol1,气体摩尔体积的表达
公式:n=
在标准状况下,。这里的气体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由此也可以推知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是用气体的摩尔质量除以Vm,
即由此也可推得:M=Vm
: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适用范围:适用于相同条件下任何气体不同表述:①若T、P、V相同,则N相同;②若T、P、n相同,则V相同。
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单位:mol/l
—10—
公式:CB=nB/VnB=CBVV=nB/CB
溶液稀释规律CV=CV
⑥溶液的配置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
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洗涤: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
补充::a)按所配溶液的体积选择合适规格的容量瓶。b)使用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c)使用前要先用蒸馏水洗涤容量瓶。d)容量瓶不能将固体或浓溶液直接溶解或稀释,容量瓶不能作反应器,不能长期贮存溶液。
—10—
5、过滤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过滤时应注意: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相接触,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