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进展.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进展.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10/5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进展.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进展
化学治疗是恶性肿瘤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由于许多化疗药物为化学制剂及生物碱制剂,加之反复多次静脉给药而造成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 均可导致给药静脉发生化学性炎症。化学性静脉炎是化学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报道,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率高达80% ~90%[1-3]。因此,预防和治疗化学性静脉炎受到护理人员的广泛关注,现就近年来临床上预防和治疗静脉炎的现状综述如下。 1 化疗性静脉炎的原因

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的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其引起的I型变态反应, 以及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等。刺激性的化疗药物进入静脉后刺激血管壁,使血管内皮细胞脱水、缺氧、充血和水肿引起血管收缩与痉挛是导致静脉炎的主要原因。再者,化学治疗药物的浓度过高、输入静脉的速度过快,超过了血管的缓冲应激能力,使血管内膜受到刺激而发生静脉炎[4]。

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淋巴循环状态、抗癌药物对血
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患者的营养等全身状况。穿刺技术不成熟,针头固定不牢固,拔针后按压手法不正确可加重血管壁的损害,加大静脉炎发生的危险。
物理因素
加药环境污染、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作用, 可使小毛细血管的微粒进人血管, 刺激损伤血管内壁, 产生组织水肿, 形成炎症。同时也包括环境温度、液体的输入量、时间、速度、针头对血管的刺激等。

临床表现早期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严重时伴畏寒和发热等全身症状。
诊断标准①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 S )判断静脉炎的标准[5 ]
Ⅰ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不可触及硬结。
Ⅱ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不可触及硬结。
Ⅲ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②国内按照高玉珍[6]等的临床分型将其分为:
红肿型、硬结型、坏死型和闭锁型。

, 为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 应根据药液的性质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 即由细小静脉到较大的静脉, 由远端到近心端, 不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如柔红霉索、长春新喊、阿霉素等,应选择病人四肢充盈、弹性好、易固定的血管。避免选择手、足背及腕、踝关节等皮下组织少的部位、避开关节、神经和韧带处的血管以及腕和肘窝部的静脉, 以防一旦发生药液外渗造成损伤难以处理。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
、给药方法、输液速度静脉输液引起的静脉炎和疼痛主要是由于刺激性较强和浓度较高的药物对局部静脉壁的
化学炎性反应所致。化疗时应使用最大稀释浓度抽药液针头不应直接用于静脉穿刺, 以免吸附在针头口药物穿刺时带***下。如同时使用几种化疗药物,应先给刺激大的、%生理盐水溶液冲洗静脉,以防药液滞留于血管中,导致血管内膜受损。输注速度均匀, 不宜过快, 在化疗药物输注前后, 应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冲洗。如需24h连续输液,应没24h更换一次输液器、72h更换一次注射部位,避免因输液时间过长而增加静脉炎的危险。中间给药的方法如为静注要边推药边抽回血, 确保药物完全注人血管内,以防药液外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