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接轨·协调·趋同.doc

格式:doc   大小:5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接轨·协调·趋同.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7/10/7 文件大小:5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接轨·协调·趋同.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接轨·协调·趋同
【摘要】会计改革从属于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我国的会计改革路径经历了从与国际惯例接轨到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再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认识使然。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我国会计改革的路径及引起改革路线改变的原因作一诠释。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会计准则(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宣告我国会计标准在更大的程度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著名会计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曾指出,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改革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路径: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和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这三条路径的形成基本上说明了我国对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认识的逐步深化和实践上的价值取向。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初步接轨

1992年前,我国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其基本特征是封闭而自成一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政策,其后大量外资涌入我国,期间虽然在“三资”企业引进了部分国际通行的会计政策,但总体上没有动摇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把这一目标确定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预示着我国的经济将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之中,迫切需要改革我国的会计核算标准,实现与会计的国际惯例接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92年11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13项行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的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两则两制”的发布与实施,从根本上动摇了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已“尽可能多地同国际惯例接轨,采用国际惯例”(张佑才,1993)。这次会计改革在记账方法、会计平衡公式、会计报表体系、资本金制度、折旧方法、专用基金、成本核算方法、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等方面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提出了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等一系列新的概念。
会计惯例是经过历史长期积累而逐步形成的世界各国通行的会计实务处理原则、方法与程序。接轨是
“比喻两种事物彼此衔接起来”。1992年的会计改革是我国会计改革的“里程碑”,其重大意义不仅仅是结束了我国40多年来形成并使用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在推进财务会计制度向市场经济转轨和与国际惯例接轨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作出了重大贡献,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然而,“两则两制”毕竟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所制定的会计准则制度不可否认地带有较多的计划经济的痕迹,与国际惯例接轨只是初步的,还不能说是深度的接轨,确切地说,在许多方面与国际惯例不一致,特别是与国际会计准则不一致。因此,“实施两则两制只是我国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第一步,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体现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特点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张佑才,1998)。

二、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世界级企业的财务丑闻,催生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

葛家澍、刘峰认为,我国会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