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上编
擒庞涓
昔者,梁君将攻邯郸,使将军庞涓、带甲八万至于茬丘。齐君闻之,使
将军忌子、带甲八万至⋯⋯竞。庞子攻卫□□□,将军忌[子]⋯⋯卫□□,
救与⋯⋯曰: “若不救卫,将何为?”孙子曰:“请南攻平陵。平陵,其城
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难攻也。吾将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
宋,北有卫,当途有市丘,是吾粮途绝也。吾将示之不知事。”于是徙舍而
走平陵。⋯⋯陵,忌子召孙子而问曰: “事将何为?”孙子曰:“都大夫孰
为不识事?”曰:“齐城、高唐。”孙子曰:“请取所⋯⋯二大夫□以□□
□臧□□都横卷四达环涂□横卷所□阵也。环涂甲之所处也。吾末甲劲,
本甲不断。环涂击柀其后,二大夫可杀也。”于是段齐城、高唐为两,直将
蚁附平陵。挟柀环涂夹击其后,齐城、高唐当术而大败。将军忌子召孙子问
曰:“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齐城、高唐,当术而厥。事将何为?”孙子曰:“请
遣轻车西驰梁郊,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之寡。”于是为之。庞子果弃
其辎重,兼趣舍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故曰,孙子之所以
为者尽矣。四百六
⋯⋯子曰: “吾⋯⋯
⋯⋯孙子曰: “毋待三日⋯⋯
【大意】
本篇以故事体裁叙述齐魏桂陵之战,通过叙述战役经过概括了孙膑的军
事思想。虽有脱简,但基本完整可读。从行文语气看,系由孙膑弟子辑录,
而非孙膑自著。本篇史料价值很高,对桂陵之战过程的记述很多地方为《史
记》所无。
[见威王]
孙子见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恒势也。此先王之傅道也。战胜,则
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
察。然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事备而后动。
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夫守而无委,战而无义,
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尧有天下之时,黜王命而弗行者七,夷有二,中国
四,⋯⋯素佚而致利也。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昔者,神戎战斧遂;黄
帝战蜀禄;尧伐共工;舜伐□□而并三苗,⋯⋯管;汤放桀;武王伐纣;帝
奄反,故周公浅之。故曰,德不若五帝,而能不及三王,智不若周公,曰我
将欲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
兵绳之。”
【大意】
本篇记述孙膑初见齐威王时所陈述的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它集中反映了
孙膑的战争观,核心思想是“战胜而强立”,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制止战
争,批判了儒家以“仁义”应战的思想。标题为竹简整理者所加。
威王问
齐威王问用兵孙子,曰:“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莫敢先举,
为之奈何?”孙子答曰:“以轻卒尝之,贱而勇者将之,期于北,毋期于得。
为之微阵以触其侧。是谓大得。”威王曰:“用众用寡有道乎?”孙子曰:
“有”。威王曰:“我强敌弱,我众敌寡,用之奈何?”孙子再拜曰:“明
王之问。夫众且强,犹问用之,则安国之道也。命之曰赞师。毁卒乱行,以
顺其志,则必战矣。”威王曰:“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用之奈何?”孙子
曰:“命曰让威。必臧其尾,令之能归。长兵在前,短兵在□,为之流弩,
以助其急者。□□毋动,以待敌能。”威王曰:“我出敌出,未知众少,用
之奈何?”孙子[曰]:“命曰⋯⋯威王曰: “击穷寇奈何?”孙子[曰]⋯⋯
可以待生计矣。”威王曰:“击均奈何?”孙子曰:“营而离之,我并卒而
击之,毋令敌知之。然而不离,按而止。毋击疑。”威王曰:“以一击十,
有道乎?”孙子曰:“有。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威王曰:“地平卒齐,
合而北者,何也?”孙子曰:“其阵无锋也。”威王曰:“令民素听,奈何?”
孙子曰:“素信。”威王曰:“善哉!言兵势不穷。”
田忌问孙子曰:“患兵者何也?困敌者何也?壁延不得者何也?失天者
何也?失地者何也?失人者何也?请问此六者有道乎?”孙子曰:“有。患
兵者地也,困敌者险也。故曰,三里洳将患军⋯⋯涉将留大甲。故曰,患兵
者地也,困敌者险也,壁延不得者寒也,⋯⋯奈何?”孙子曰: “鼓而坐之,
十而揄之。”田忌曰:“行阵已定,动而令士必听,奈何?”孙子曰:“严
而示之利。”田忌曰:“赏罚者,兵之急者耶?”孙子曰:“非。夫赏者,
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可以益胜,非其急
者也。”田忌曰:“权、势、谋、诈,兵之急者耶?”孙子曰:“非也。夫
权者,所以聚众也。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诈者,
所以困敌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
所用,而子大夫曰非其急者也。然则其急者何也?”孙子曰:“料敌计险,
必察远近,⋯⋯将之道也。必攻不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