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军民融合兴中原
编者的话
兵者,国之柱石;民者,国之根基。军民结合,乃胜利之本,军民融合,为发展之要。军民融合是全面增强国家战略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决策,也是加快转变领导方式、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有力举措。
“豫军”的《军民融合兴中原》,立足中原、胸怀全国、放眼世界,阐释了什么是融合,分析了为何要融合,说明了要怎么融合。“豫军”坚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越走越宽广、越走越亮堂、越走越给力、越走越辉煌的军民融合之路。军民融合之情一定会持续融合融在亿万老百姓的心坎上、融在人民子弟兵的血液里、融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上、融在转变领导方式的实践中。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这是我们党拨开历史云雾、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发展大势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军民融合式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军民融合是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和准确把握,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运用。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就是走科学发展之路
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文明史,弥漫着绵延不断的烽火硝烟,不断向人们揭示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命题:处理好“犁”与“剑”,即经济与国防的关系,关乎国家强盛与安危。清末白银储备世界第一,可八旗羸弱,鸦片战争丧权辱国。有“犁”无“剑”的教训发人深省。冷战时期的苏联要“大炮”不要“黄油”,使经济建设陷入窘境,导致国家解体。有“剑”无“犁”的悲剧历历在目。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历史的警钟仍在震荡:“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经济与国防,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必须并驾齐驱、同举翱翔!
马克思认为:“军队不生产谷物,但生产安全。”没有国防荫庇的经济,是轻轻一推就会倒下的“泥足巨人”。恩格斯指出:“暴力的胜利是以经济的力量,以经济情况,以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
历史的命题往往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上下求索。翻开厚重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富国与强军始终是我们党执着追求的宏伟目标。
新中战结合、寓军于民”,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同志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民养军”,把国防建设放在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下行动;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强调“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大力协同、自主创新”,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2009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围绕走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军民融合”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今年全国“两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首次将军民融合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从“军民结合”到“军民融合”,尽管仅仅一字之差,凸显的却是历史的跨越,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围绕大局、服务大局的责任与担当,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作风与品格,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探寻真理、把握规律的勇气与智慧,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注入了新的内涵,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为走富国与强军道路开辟了新的征程。
把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使其比单一事物更有价值和效能,就是融合。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使其同频共振、一体推进,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就是军民融合。
军民融合是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和准确把握,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运用。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就是走科学发展之路。“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融合体现了胸怀大局的战略气度。统筹兼顾富国与强军的战略目标是第一要义。“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融合蕴涵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哲学道理。推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是核心要求。“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军队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军队”,融合彰显了人民军队人民建、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政治优势。战斗力与生产力互利双赢是本质特征。“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融合包含了低投入、高产出的科学方法。谋求国防和军队建设质量效益最大化是价值追求。
融合是时代的音符。当今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浪潮迭起,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国防与经济、军用与民用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军民一体潮流势不可挡,军民融合成为大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融合是市场的呼唤。军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自降门槛,开门建设,融入广阔的市场天地,在兼容并蓄中浴火重生。
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可以避免军民重复建设、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