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文档名称:

腔隙性脑梗塞[1].ppt

格式:ppt   大小:269KB   页数: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腔隙性脑梗塞[1].ppt

上传人:gyzhluyin 2017/11/14 文件大小:26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腔隙性脑梗塞[1].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腔隙性脑梗塞
1熟悉腔隙性脑梗塞的定义及病因临床表现
2了解腔隙性脑梗塞的辅助检查和治疗
3掌握腔隙性脑梗塞的预防和轻微脑梗塞的注意事项
病史汇报
患者男性82岁,系”左下肢乏力,麻木伴有右口角流延1周”入院
患者一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下肢体无力伴麻木感,表现为左下肢不能久站,行走乏力有拖沓感,左下肢麻木感,踝关节以下麻木感明显,同时伴有右口角流涎,症状持续存在不能缓解,左上肢及右侧肢体活动无障碍,无口齿不清,无晕眩,视物旋转,无头疼,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及抽搐: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最高血压190/90mmHg;冠心病史4年;糖耐量异常4年,前列腺增生5年,近期无排尿不适。
体格检查:T:℃ P:70次/分 R:19次/分 BP:150/80mmHg 神智清楚,步入病房,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口角左歪,额纹对称,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两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率70分/分,率齐,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双足背动脉搏略减弱,左下肢轻瘫实验(+)左下肢肌力5-级,右下肢及双上肢肌力正常,双手握力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双膝健反射正常,巴氏征(—),克氏征(—),布氏征(—)。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急查头颅CT略片: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新发)。
病史汇报
初步诊断: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新发)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层)
冠心病
糖耐量异常
前列腺增生
治疗护理:1:入院后完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了解机体内环境,完善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等检查。
2:予营养脑细胞、清除自由基、扩张脑血管及脑卒中的预防治疗。
3:针对基础疾病,予扩管、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抗前列腺增生等治疗。患者急性脑梗塞已超过24小时,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故继续使用降压药物,动态观察血压变化。
4:老年患者,多病共存,病情易变化,新发脑梗塞可呈现进展性发展或出现梗塞后出血等,告知家属,表示理解:嘱家属留人专人24小时加强陪护,防止跌伤,坠床以外发生。
定义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小穿通动脉闭塞引起的缺血性小梗死灶。
因脑组织缺血、坏死、液化并由吞噬细胞移走而形成腔隙,约占脑梗死的20%。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常见的有:
高血压导致小动脉及微小动脉壁的脂质透明变性,引起管腔闭塞。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形成的小血栓累及和阻塞深穿支动脉。
糖尿病小动脉病变。
四、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
好发年龄:多发生于40~6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
男性多于女性,常伴有高血压。
起病:多在白天活动中,常较突然。
临床表现多样,可有20种以上的临床综合征。
症状较轻、体征单一、预后较好。
无头痛、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等。
四、临床表现
纯运动性轻偏瘫(PMH):较常见
出现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无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及失语;
多在2周内开始恢复。
病灶位于内囊后肢、脑桥基底或大脑脚。
可以合并运动性失语、水平凝视麻痹、动眼神经交叉瘫(Weber综合征)、外展神经交叉瘫、闭锁综合征等。
四、临床表现
纯感觉性卒中(PSS):较常见。
对侧偏身或局部感觉障碍,如麻木、烧灼或沉重感、刺痛、僵硬感等。
多为主观感觉体验,很少有感觉缺失体征,但亦有感觉缺失者。
可分为TIA型、持续感觉障碍型、TIA后转为持续型。
病灶位于丘脑腹后核、内囊后肢、放射冠后部及脑干背外侧部累及感觉神经核或传导束。
四、临床表现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AH)
病变对侧轻偏瘫伴小脑型共济失调,下肢重,足、踝尤为明显,上肢轻,面部最轻。
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轮替动作等(+)。
病变部位:放射冠和半卵圆中心(影响皮质脑桥束和部分锥体束)、内囊后肢及偏上处(影响枕桥束及锥体束)、丘脑伴内囊后肢受损、脑桥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