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汽车工业不容忽视的六大难题
2003-10-15
中国的汽车工业在2002年发展迅猛,汽车产销量激增,但在这可喜的形势背后依然存在着让汽车工业掣肘的问题。
  本文就制约我国汽车工业的六大战略性问题作一探讨。
  一、汽车工业的开放与保护问题
  。开放和保护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二者是发展我国汽车工业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开放可以通过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等来促进汽车业的发展;另外,开放还可以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促进企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改革从而达到汽车业发展的目的。保护可以通过关税、配额和行政审批等人为的因素给弱小企业创造一个盈利的空间,以便其在竞争的环境中发展壮大,保护不应排斥竞争,更不应摈弃竞争,而是着眼于将来的竞争,否则就成了管制和封闭。
  。由于激励机制弱化,在“保护伞”下的中国汽车工业显得虚胖有余,元气不足;由于缺乏责任约束机制,个别企业在开放后的竞争中难免做出有损国家级股东利益的行为;由于缺乏制度层面上的配合,保护与开放作用将十分有限。
  。过度保护将使中国的汽车产业永远显得“幼稚”。在巨大的盈利空间中乐不思蜀,并且出现进行科研等投入的行为会因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而被抑制。过度开放的后果是我国民族汽车工业的萎缩甚至消亡。在毫无优势的情况下就赤裸裸地和强者竞争,其结果必然是弱肉强食。应当正确衡量开放与保护的度,做到适度、有序、逐步的开放和保护。
  。虽然我国的汽车工业今后的政策趋向是开发,但并不意味着放弃保护,非但要保护而且保护要有新思维。已有的关税、配额等传统手段的保护作用在新形势下会大大降低,而诸如技术标准、环保标准、贸易法规、消费法规、WTO的争端解决机制、豁免条款和保障措施等手段将显得十分有效。新的保护观念应该是双管齐下,既要注重各种保护手段的应用,又要注重国内汽车厂家“内功”的修炼。因为保护是为了不保护,是为了将来在开放的全球市场上参与竞争。
  二、汽车工业的民族化与非民族化问题
  什么是民族汽车工业?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答案。
  第一,完全民族化标准。依照该标准,民族汽车工业是指汽车工业完全由中国投资,中国生产,中国经营和销售。此外,整辆汽车从开发、设计和零部件加工制造到汽车的组装都完全由中国来完成,甚至原材料都完全取之于中国。这是一种绝对保护和封闭状态下的标准。
  第二,控股权标准。中国汽车工业允许外商来投资参股,允许以合资合作的方式经营汽车企业,但中国在合资或合作的企业中要掌握绝对的控股权。有关合资企业的发展战略、生产管理、经营销售等决策权都由中国来掌管。因此依照该标准只要中国掌管整个汽车工业的经营管理大权,中国的汽车工业就是民族工业。
  第三,“中国研发”标准,即汽车核心技术的开发与设计能力标准。中国的汽车工业是不是民族工业就看汽车核心技术的开发与设计能力是不是由中国拥有。拥有的话就是民族汽车工业,否则不是,因为拥有了汽车核心技术的开发与设计能力就拥有了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拥有了企业主动权和决策权。
  第一个标准显然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不相称,同时也不符合各国汽车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经济全球化和汽车生产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