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鱼皮部落”赫哲人.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鱼皮部落”赫哲人.doc

上传人:学习一点新东西 2017/12/7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鱼皮部落”赫哲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鱼皮部落”赫哲人
在祖国的东部,在美丽的乌苏里江畔,在三江平原一带,世世代代居住着一个性好渔猎的民族――赫哲族。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也是黑龙江省独有的民族。赫哲族现有人口4000多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下游沿岸,聚居在黑龙江省的同江市八岔民族乡、街津口民族乡、饶河县四排民族乡及佳木斯市郊的敖奇村。“赫哲”意为“下游”或“东方”。赫哲族来源于肃慎,是野人女真的一支,有民族语言,无民族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现在大多数人通用汉语,只有50岁以上的老人还使用民族语言,赫哲人普遍信仰萨满教。

高超的叉鱼技术

每年的5月份,乌苏里江开始溶化,闷了一冬的鱼儿都喜欢在亮处游来游去,此时正是赫哲人在沿河水流动的江面上一展捕鱼绝技的好时机。我约了几位影友,来到了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乡。第二天吃罢早饭,我们就随同尤金玉老人和几位渔民去江上捕鱼。尤老汉拿出了祖传的鱼叉,只见鱼又是用铁打造的,头上有
3根齿,每根齿上都有几根锋利的倒戗刺,我出于好奇,想拿过来细看看。可尤老汉却不肯松手,笑呵呵地对我说:“这个鱼叉可是我们家的传家宝,看看行,但不准动。”老人看我不高兴了,就边走边对我讲,你可别小看这个鱼叉,它对我来说可是个宝贝,我爷爷小的时候,有一次在江上叉鱼,突然发现一个很大的黑呼呼的东西游了过来,我爷爷抬手就把鱼叉撇了过去,谁知那东西一转眼沉入江底,还把鱼叉头带跑了。在那个年代,我们赫哲人就是用一把鱼叉养活全家的,没叉着鱼,又丢了鱼叉,我爷爷一气之下大病了一场。第二年春天,我爸爸在江上叉鱼,叉着叉着,一条近百斤的大鲤鱼游了过来,我爸爸上去就是一鱼叉,等把鱼拽上岸一看,却发现鱼背上竞带着一把鱼叉,拿回去给我爷爷一看,正是去年我爷爷丢的那把,你说我能不加倍爱惜吗?
几千年来,赫哲人过着原始的流动生活。他们生活的地区山清水秀,河道纵横,为渔猎经济提供了便利的自然环境。过去民间所说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至饭锅里”,就是对赫哲人民浪漫生活的真实描绘。男人狩猎,女人叉鱼,现在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的好手。他们对鱼的生活****性了如指掌,了解在什么季节、在什么水域、用什么方法可以捕到什么鱼。而且在春、秋多用叉、钩、网捕鱼:冬季则将一米多厚的冰层凿透,用铃网捕捞冷水鱼。在乌苏里江边,经常可以看到赫哲人在江上使用各种工具捕鱼的场面,有叉鱼的,有垂钓的,有拉网的,有撇旋网的,还有的站在江边上使搬登子网捞鱼的,那场面真是令人留连忘返。据说在好多年前,乌苏里江的鱼非常多,只要你在江边的草丛中看到草一动,草根保准有鱼,一叉撇过去,就能扎上一条大鱼。到了秋天,大马哈鱼洄游时,江面上黑乎乎一大片,鱼群聚集在江中,像浮着的木排,人们都踏着鱼脊过江。那时候,男人们猎取野兽,女人们在江河里捞鱼。鱼多得夏天吃不完,就用木栅栏圈在河里,等到冬天凿冰打捞,在乌苏里江分布的“渔梁子”,就是由这种捕鱼方法进化来的。奇异的吃鱼****俗

早晨起床后,大家正准备吃饭,尤老汉又兴冲冲地走了进来,神秘兮兮地对我们说:“不要吃饭了,我请你们到江边吃鱼。”大家一下来了精神,背起摄影器材走了出去,尤老汉今天头戴貂皮帽,身穿棉袄棉裤,手上捂着一付棉手闷子,肩上扛着鱼叉和鱼网,腰里别着一把刀,手上提着两瓶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