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古朴豪放的滩歌旋鼓.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朴豪放的滩歌旋鼓.doc

上传人:tiros009 2017/12/8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朴豪放的滩歌旋鼓.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朴豪放的滩歌旋鼓
滩歌古镇坐落在甘肃省武山县西南渭河支流山丹河河畔,素有“武山小江南”之美称。这座丝绸之路南路的茶马重镇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真宗时期。据记载,滩歌镇威远寨是唐代吐蕃王朝的枭波部落所建,至宋朝成为中央王朝防御西夏的边境重镇。古镇的南部是绵延40余里的太皇山脉,山脉中部绝壁千仞,是古代扼控秦陇通往岷迭白马、熙河蕃羌的锁钥。


流传于滩歌一带的旋鼓史称鼙鼓,俗称羊皮鼓、扇鼓。因其形似扇非扇,恰似芭蕉叶面,周以铁圈铸成,单面蒙以去毛之羊皮,下有握柄连三折式小弧圈,缀以数枚形似古币的铁环。敲击鼓面,摇舞坠环,音质雄宏,铿锵有力。其三弧圈之意寓三为大,三三得九,九是天,即鼓声通天之意。随着时代的变迁,羊皮鼓逐渐发展到有了舞蹈套路,又进一步演变成为祭祀、酬神、赛社火以及祈求五谷丰收的重要活动,后来又多了相亲和求偶的内容。滩歌旋鼓作为武山民俗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因其舞步质朴无饰、优美简练而具有大众娱乐性质。其规模之宏大、场面之壮观令人振奋。旋鼓活动充满高亢、雄劲、豪放、热烈的气势,体现了滩歌人民尚舞、剽悍的民风。在表演过程中,鼓点如雨,均可成调,旋律悠扬,声调和谐,形式繁多,内容丰富;动作夸张,鼓幡高擎,彩练飘舞,古朴流芳。

滩歌旋鼓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曾产生过多种动人的说法,因史籍无载,目前以民间“击鼓驱狼”之说尤盛。一说是滩歌羊皮鼓出现在远古时代,原始部落征服自然、驱逐狼虫虎豹,需要激烈的声音和强悍的力量,滩歌旋鼓便应运而生。二说是武山滩歌镇在古代是一个天然林牧区,传说一个放羊娃无意间敲打了羊皮,第二天在林子里发现一堆死了的狼。放羊娃又一次使劲敲打羊皮,第三天又发现了死狼。于是放羊娃做了羊皮鼓作为驱除群狼的工具,从此狼渐渐退远,羊倌们为了喜庆安宁的生活敲打着羊皮鼓跳起了狂欢的舞蹈。另外的几种旋鼓来历的传说为:其一是屈原遭贬,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人们悲愤至极,敲起扇鼓为屈原招魂。其二是和古代的祈神、敬奉祖先有关。古时某年天大旱,群众敲鼓祈神,果然天降大雨,人们得到了丰收。于是每年敲鼓祈神,祈求神佐。其三与伏羲为驱逐狼虫虎豹有关。
据考,旋鼓舞自远古时代一路蹒跚走来,凡太平盛世尤兴,凡兵荒马乱的饥馑年月则衰,是如“万众同心歌盛世,狂舞扇鼓舞乐年”。如今,滩歌旋鼓已发展成为独具大西北文化特色的西部扇鼓。

滩歌镇素有尚鼓善舞之风,并以“鼓舞欢歌于滩地”而闻名于秦陇,每年端午都吸引毗邻地县各族人民前来观光。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端阳,在滩歌古镇黑池殿村,各村旋鼓表演队从四面八方纷踏而来,在黑池龙王庙集结赛鼓联欢。方圆百里村寨的人民扶老携幼,向草坪滩地涌来,旗幡缤纷,车马喧闹,数里不绝。“彩幡无数人千迭,心醉神迷鼓舞乐”是真实的写照。幡旗招展,鼓声动地,山鸣谷应,扣人心弦。一时“万人空巷争相睹,百里山乡扇鼓驰”。

滩歌旋鼓队的服装,传说是从羌族服装演变来的。鼓手服饰随着人民生活的变迁,由上世纪50~70年代的白汗褂、青裤子、扁麻鞋,到80年代的白衬衫、蓝裤子。90年代鼓手的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