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四章中国饮食民俗
民之质矣,日用饮食。
——《诗经·小雅·天保》
第一节民俗与饮食民俗
一、民俗
又称俗、风俗、习俗、民风、风尚、风俗习惯等。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二、饮食民俗
是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称饮食风俗、食俗。
三、饮食民俗的形成
1、经济的原因
饮食民俗虽然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其孕育和变异无疑会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和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基础,便会产生相应的膳食结构和肴馔(饭食)风格。而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又为各地饮食民俗多样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2、自然条件的原因
自然地理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饮食民俗对自然条件有很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各地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因素都有较大的差别。地域及气候等条件的不同,食性和食趣也不一样,如东辣西酸南甜北咸的口味嗜好分别。这种饮食民俗的地域差异,正是各种民间风味和各种菜系形成的重要原因。
3、民族的原因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经过世代的传承和变异,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自己所特有的传统饮食民俗。
4、信仰的原因
人们常说,“民俗是退化的宗教”,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不少饮食民俗就是从原始信仰崇拜和某些人为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的兴起、传播和流行,对我国的饮食民俗有着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教义和戒律对教徒的约束力很大,因此,这类约束民俗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2、熟食阶段
分烤食和煮食(炒食)两类。当火发明之后,首先出现的是烤制食品,逐渐地生食习俗也就被取而代之了。烤是古老的食俗,方法很多。如用烧红的石片、石块烤肉吃。还有的地方是这样烧烤鸡块的:先杀鸡,掏干内脏,后用泥封好埋人地下,再在地面上烧烤起来,到时挖出,呈现在面前的就是喷香的烤鸡了。还有傣族的香竹饭,其制作方法是:砍断香竹,从有节的地方断开,盛入米和水,封口,放在火里烧,隔一段时间后破竹取食。
3、烹饪阶段
是在熟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食物来源扩大了,也丰富了,从而也就有了主食和副食的划分。稻米、小麦、玉米、高粱、小米等成了人类社会的主要食物;蔬菜、禽蛋、肉类成了副食。各种主食与副食的不同配制,形成了不同的风昧和民族特色食品。
1、保障生存
五、饮食民俗的功能
2、融合食用与养生
3、社交纽带
4、提供就业机会
5、成为旅游吸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