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赤壁赋》教学反省 】是由【1660287****】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赤壁赋》教学反省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赤壁赋》教学反省
《》教学反省(一)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 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 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 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 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 主体一一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 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教 学中,有好多学生都谈到这样的学习非常轻松,并且可以涉猎到更感兴趣、更 广泛的知识
第三,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 材料,依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利用现代媒体, 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 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第四,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 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通过研究学习的 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 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 趣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 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当然,教会学生方 法,改变学生的习惯比任何都值
《赤壁赋》教学反省(二)
文赋是介于和赋之间的一种文体。一篇好的文赋语言摇曳多姿,情感浓 郁,哲理丰富。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 乘 之作,它兼具南北朝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 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 对话中探 讨了人生哲理的意蕴。因此学习本文必须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 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 “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 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 言文,《赤壁赋》是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我应 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 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而朗读比默读更能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 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一个学生对一篇文言文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可以从他能否 在节奏和语调上读好这篇文言文中看出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让学 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背诵前两段的内容。
另外如何既做到文言文阅读字字落实,又能对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与发掘 呢?对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如让学生在充分自我预习的基础上互相就文章的字 词质疑、释 疑,教师只需对一些过难的字句进行必要的解释。在这一过程中, 我让学生充分提问并让学生自主解决,教师仅作补充和引导。阿基米德曾说 过:“给我一个支点我 就能把地球撬起来。”所以我们教师千万不要小学生的 学习潜能,只要对他们提出一定要求,让他们掌握一定方法,他们就可以学得 更好更高效。对于书下有着详尽解释的文言文,确实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 时间由老师逐字逐句串讲或者是让学生站起来一人一句译。学生之所以觉得上 文言文枯燥想睡觉是因为他们觉得授 课方式单调。而分小组合作学习则可以充 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而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程度好的同学可以 临时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于是一些简单的字词问题就可以由学生自行解答了, 至于大家都不理解的字句则由老师来讲解回答,这也正是老师的“传道授业解 惑”的职责。但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不 少,如部分学生惰性很 强,完全依赖小组其他成员,课前预习不充分,以至于上课时提不出任何问 题,这不是都懂了,而是不懂得地方太多了的缘故。如何调动这类 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知人论世”是读懂文章的必要方法,所以让学生掌握好这把钥匙是尤为 重要的。在教授这篇时我对写作背景作了充分介绍,所以学生在理解文章思想 内涵时显得不是很困难。在课堂上可以用此法着重解决作品的思想意义甚至文 化内涵等较深层次的问题。前提是教师要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认 知理解水平精心设计问题。
在语言的赏上,有学生提出“徘徊”是来回走动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 能走一次,如何“徘徊”?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这是学生纷纷开动脑筋, 有认为这里的“徘徊”是写月亮移动缓慢的意思。有认为是侧面写了作者的心 理,他觉得月亮对游人含情脉脉,不忍离去,因而对冰清玉洁的月亮产生愉悦 之情。我对后一个回答评价道:这位同学的解答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了,很 好。“徘徊” 一词真是一字千钧,体现了苏轼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由 此可见,只要学生积极思考,有时会给老师意外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