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学案例
学字(四)教学设计
课题
学字(四)
年级
一年级
课时
一课时
教学
目的
正确认读11个汉字。
结合课文理解并会说10个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汉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
字卡、小黑板、挂图、学习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新课:
三、扩展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读字,组词。(字卡)
板书课题:学字(四)
※借助拼音自读对字歌。
※圈字。
※再读对字歌。
※领读对字歌。
看图猜对字歌。
说一说。
连一连。
读一读。
※说一句话。
一定要做一个爱观察的同学。
轮读
齐读
自由读
自由划、同桌互检
自由读、指名读
跟读
找小老师读
同桌互读
齐读
男女赛读
拍手开火车读
指名说
自由说、指名说
同桌互连、指名连
自由读、同桌读、指名读、齐读
指名说、评价
在教学对子歌时,我抓住对子歌的教学特点,采用指读,齐读,男女赛读,小组赛读,师生赛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读中识字,读中理解,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新课程标准,注重回归学生,以学生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感官的参与,通过做“找朋友”,“读一读”等游戏,使学生认识到几对反义词的汉字,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认字教学。对于字形,整体上达到眼熟,重点放在读准11个汉字的基础上。在读准字音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懂得字义,如:“大对小、多对少、来对去、男对女、出对入”是相对的也是意思相反的词,用实物进行直观比较。
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显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一步步地进行教学,有些程式化。四十分钟的课,不拖堂,把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讲完,这堂课就算完成了任务。这样的课堂显得生命力不够强,太过封闭了。
新课程要求我们开放课堂。开放从过程角度来讲,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
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
阿城市朝鲜族小学校
吴莲玉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自由读课文寻找答案。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