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希腊柱式
目录
陶立克柱式
爱奥尼克柱式
科林斯柱式
罗马式:复合式柱式塔司干柱式
简介:
古希腊的建筑从公元前7世纪末,除屋架之外,均采用石材建造。神庙是古希腊城市最主要的大型建筑,其典型型制是围廊式。由于石材的力学特性是抗压不抗拉,造成其结构特点是密柱短跨,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神庙的外立面形式。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种种改进,也都集中在这些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公元前6世纪,这些形式已经相当稳定,有了成套定型的做法,即以后古罗马人所称的“柱式”。典型的古典柱式包括希腊时期的3种,共有5种: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式、罗马式(塔司干式、复合式)。
是一种没有柱础的圆柱直接置于阶座上,由一系列鼓形石料一个挨一个垒起来的,较粗壮宏伟。圆柱身表面从上到下都刻有连续的沟槽,沟槽数目的变化范围在16条到24条之间。它来自于古埃及,有名的法国埃及学者所命名的先陶立克柱式,是这种希腊柱式的先驱。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卫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陶立克柱式(或多利克柱式)Doric order
罗马竞技场拱廊上采用希腊风格的装饰,附加的雕像置于拱门内。最底层由附加的陶立克式的半圆柱支撑着附加的边缘,第二层是附加的爱奥尼亚式半圆柱,第三层附加科林斯式的半圆柱,顶层则附加科林斯壁柱。
陶立克柱式,又译为多立安式或多利克式--其得名来源于最早使用它的多立安部落,“柱粗头扁,稳重凝厚”,柱顶或柱首形式简单并无任何装饰。
陶立克式最初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细而高,轮廓线是直的,给人轻快优雅的感觉;
第二种相对较短,下粗上细,给人以雄浑壮丽的感觉。如果建造较小型的建筑,多用第一种形式,因为最初这类柱子大半是木造的,所以后来虽然改用石材也扔去模仿木柱的形式。建造较大型的建筑师多采用第二种,其用材大部分都是石材。
第一种柱子流行时间较短,残留至今的已经很少。而第二种形式也逐渐演变为中间粗两端细的样子。有别致的曲线美。
帕提农神庙就是采用了这种比例均匀的陶立克式圆柱,;此后这种石柱有逐渐加高变细,。圆柱表面刻有20条凹槽,彼此相交为锋利的棱线,柱身因此在阳光下产生明暗起伏转换的峻峭光影效果,使建筑物在天空下能彼此区分开。圆柱的柱顶分为两部分,即“卵形花边”和“顶板”。卵形花边是截面为浑圆提醒或圆锥形的圆盘,其上的方形石板就是顶板,顶板托着屋梁。柱顶上面所连接的部分称为“柱顶线盘”,柱顶线盘又分三部分:额枋、飞檐和檐壁。额枋是没有装饰花纹的石梁,安置在顶板之上;飞檐位于最上层,略微突出于屋顶,其突出部分是额枋高度的一半;檐壁则位于飞檐和额枋之间。这种结构的初衷本来是为了防止雨水侵蚀,后来才渐渐加以美化并定型。檐壁被有两条凹槽的长方形竖板隔为段落,这样的竖板称为三垄板,三垄板之间的空间里面经常设置浮雕,更增加了柱头的美观。
此外在岩壁个垄线之间的平面,更常常装饰有精巧玲珑的浮雕,为建筑平添无限风趣。
这种柱式比较纤细轻巧并富有精致的雕刻,柱身较长,上细下粗,但无弧度,柱身的沟槽较深,并且是半圆形的。上面的柱头由装饰带及位于其上的两个相连的大圆形涡卷所组成,涡卷上有顶板直接楣梁。总之,它给人一种轻松活波、自由秀丽的女人气质。爱奥尼柱又被称为女性柱。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伊瑞克提翁神庙(Erechtheum)。
爱奥尼克柱式 Ionic order
希腊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又被称为女性柱。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伊瑞克提翁神庙(Erechtheum)。
古希腊的柱式建筑特色,起源于希腊的爱奥尼族,爱奥尼克柱式清秀柔美,适用于秀丽典雅的建筑形象。
爱奥尼克柱式:这平齿有24个平齿凹槽,沟槽较深,并且是半圆形的。上面的柱头有装饰带及位于其上的两个相连的大圆形涡卷所组成,涡卷上有顶板直接楣梁。有种说法是这种柱式形似女人的卵巢,因此,在希腊三大柱式中象征女性。
以柱下端的直径D为量度单位,檐部为9/4D:檐口7/8D,檐壁6/8D,额枋5/8D。柱子为9D:柱头1/3或1/2D,柱身8D,柱础1/2D。基座为1/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