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魏晋南北朝史课程笔记-韩升.doc

格式:doc   大小:107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魏晋南北朝史课程笔记-韩升.doc

上传人:zxwziyou8 2018/7/5 文件大小:10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魏晋南北朝史课程笔记-韩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魏晋南北朝史
第一讲:大崩溃的序幕
一、外戚跋扈
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
章帝以后,外戚开始掌权
和帝时,窦太后临朝称制,其兄窦宪当政:“窦氏父子兄弟并局列位”,“刺史,守令多出其门”
冲帝、质帝时期,外戚梁冀势力更大,皇帝的废立全取决于他,质帝骂他为“跋扈将军”,立即被毒死。
外戚专权,妨碍皇权。皇帝为了打击外戚势力,便依靠身边的宦官,和帝、安帝、顺帝如此,桓帝也不例外。
延熹二年,梁后死,桓帝把宦官偷偷叫到厕所里密谋,并利用宫中卫士翦除了梁氏外戚势力。从此,开始了宦官擅权的局面。
二、宦官专权
宦官郑众因翦除窦氏外戚有功,被和帝封为乡侯,参与政事。郑众死后,其养子继任,从此打破了宦官不能世袭爵位的旧制。
在打击梁氏外戚集团之后,桓帝为了酬谢宦官,一天之内就封单超、徐璜、具瑷、左悺、唐衡等五人为县侯,世称“五侯”。
宦官在朝廷上“窃持国柄,手握王爵,口含天宪”
地方上“皆宰州临郡,辜较百姓,与盗贼无异”(有国家权力作为支撑)
三、土地兼并与农民破产(土地兼并的背后就是权力斗争)
官僚、外戚、宦官到处抢掠,兼并土地。
中常侍侯览“侵犯百姓,劫掠行旅”,曾夺人宅舍三百八十一所,土地一百一十八顷。其兄任益州刺史,“民有丰富者,辄诬以大逆,皆诛灭之,没入财物,前后累亿计”(《宦者侯览传》
“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
公权私用(***)
公权剥夺民权,社会问题政治化
自耕农纷纷破产,国家经济收入大减,出现“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景象。
农民起义事件不断出现。质帝时暴动事件发生多起。桓帝时起义事件也有十多起。
四、民族矛盾与边疆问题
与羌族的长期战争
五、选官***与清议
1. 太学
顺帝时修起太学,儒生数字发展很快,到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增至三万多人。各地儒生数量更多,在郡国和私人精舍中就学的人数,制人也有七、八万人,这些儒生中有豪家世族的子弟,更多的是中小地主阶级的子弟,他们是官僚的后备军。
2. 选官***
东汉中叶以后,外戚、宦官轮流专权,任人唯亲,裙带成风,官吏选举及选举制度流于形式。
河南尹田歆奉命选举六名孝,实际上早已内定五名,所以当时人说:“今之进者,惟财与力”在选举制度败坏的情况下,也就出现了这样一些官吏:“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
3. 官僚与儒生结合为“清流”
“清流”是指以儒学为正宗,凭着孝廉、征辟、侧对等正途做官,在反对宦官和***方面,官僚和儒生的看法和利益是一致的,这是他们联合反对宦官的基础。【国家爱意识形态的第一次分裂】
掀起“清议”的巨大舆论——“月旦评”(文化价值的判断,正义是非,用一种价值去评判政治,这一点是官员最不能容忍的,官员做的事被放在放大镜下评论,评论传遍全国)
“逮桓灵之闲,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
六、党锢之祸
东汉桓、灵时期,官僚士大夫因反对宦官专权而遭禁锢的政治事件。
所谓“锢”:就是终身不得做官。党国的政争自延喜九年——中平元年
第一次党锢
延熹九年,司隶校尉李膺捕杀交通宦官、教子***的方士张成。宦官唆使张成弟子诬告李膺等人蓄养太学游士,交结。
桓帝于是铜陵郡国逮捕党人。次年,迫于舆论压力,释放了党人,但把李膺等人遣送还乡,禁锢终身。
这一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公愤,与把持朝政的宦官集团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
宦官集团的残酷迫害活动,并没有吓倒正直的官僚和儒生。“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标榜”
太学生把敢于同宦官进行斗争的知名人士,冠以“三君”、“八骏”的称号
第二次党锢
永康元年,窦太后临朝,大开杀戒,外戚窦武为大将军
建宁二年,宦官侯览任意残害百姓,
党锢前后延续十几年,经过这场浩劫,天下儒生几乎被一网打尽
中平元年黄巾民变(黄巾绝非善流)爆发后,灵帝下诏赦免党人,党锢至此才告结束。
第二讲:思想学术的变化——魏晋玄学的形成及发展
一、玄学
1. 天人感应学说
西汉时董仲舒强调“天人之际,合二为一”:发展为一系列的神秘主义学说。
清议与清谈
清谈=玄虚之谈?谈老庄?
顾炎武:“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日知录》卷七
钱大昕:“魏晋人言老庄,清谈也;宋明人言心性,亦清谈也。”——《十架斋养新录》
(老子思想本身并不消极)
“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与之争。”《史记·货殖列传》序
因之:顺着规律走
导之:就像水一样
教诲之:苦口婆心、说教
与之争:与民争利
玄学:援道入儒
魏晋玄学以辩证“有无”为中心
冯友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