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有时、有序、有效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家长有这样的疑问:“我家孩子喜欢看书,而且阅读的课外书也蛮多的,但是语文成绩却不见明显的提高?”是啊,我们语文老师的确经常向学生灌输阅读是提高语文成绩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的观念,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优异也的确是与他们大量地阅读课外书息息相关。那么为什么这一部分的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后却收效甚微呢?
中国论文网/9/view-
面对这样的疑问,笔者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如下的问题:
,两天晒网,阅读时间得不到保障。
,没有阅读的梯度。
,没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导致阅读的无效性。
针对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无时、无序、无效”的现象,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实践,谈谈一些具体的操作和思考。
随着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他们往往比较重视书面作业的完成,而忽略了无形的阅读作业,所以确保每天的阅读时间是关键。为此,我们语文备课组与年级段协商,开展了“共读一本书”的阅读活动。每天抽出固定的一节课为阅读课,确保每天阅读30分钟,在每天的阅读课上,学生阅读同一本书,以便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营造一种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开学初就确定本学期必读的10本课外书,再列一个清单,让学生每人按照书单去购买相应的书籍。比如针对刚踏入初中校门的七年级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领他们进入阅读的世界。于是我们就推荐了如下的课外书:如《海底两万里》《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老人与海》《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草房子》《小王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外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一旦形成,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思想所带来的效应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到了八年级,随着学生的心智慢慢地成熟,渐渐地推荐一些稍有深度的课外书,比如:《平凡的世界》《基督山伯爵》《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目送》《安妮日记》《人类群星闪耀时》。到九年级,就再上一个梯度,如《苏东坡传》《儒林外史》《三国演义》《契诃夫小说集》《顾城的诗》《苏菲的世界》……这样安排和筛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如此这般,逐层推进,有序地阅读。
在确保阅读时间,有序阅读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规律和一定的阅读规律,教师还要对学生的阅读逐层递进地进行相关的指导,使阅读更加有效。
一、通过圈划、背诵,积累并习得一定的语文能力
在阅读课上,要求学生边看书边圈划,圈一些生字词或特别有表现力的词语,划一些自己较喜欢的精彩语句、语段。然后,每天摘抄其中较为喜欢的一个精彩语段到《语文积累本》上,作为当天的作业。笔者在改学生积累作业时,挑选学生摘抄中的精彩语段,写在后黑板上,早读时,让学生读读背背。由于是“同读一本书”,师生还可以在读背的同时,聊一聊与这一语段相关的文本内容,再次初步感知原文,理解文章中词句的含义。这样一天一个语段,一个星期五个语段,一个月就可以积累20个语段,一个学期下来,就相当可观了。这一阶段属于“储备期”,能学以致用就已经习得了一定的语文能力。
(案例一)学生作文引用了龙应台《目送》中的语段:“也许母亲的每一个细微的举动,都包含着对子女的深厚的爱。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