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天安门故事.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天安门故事.doc

上传人:小枷 2018/10/22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天安门故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故事1:天安门的美丽传说
天安门是北京和新中国的象征。每年的国庆节,天安门广场都被装饰一新,喜迎国内外宾客。作为中国古建筑的典范,天安门在建筑设计上有独到之处。整座建筑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高大而色彩浓郁的墙台上有两层重檐楼,上铺黄色琉璃瓦。城楼正面有36扇朱红菱花格门窗,60根朱红色通天圆柱,城楼的基座、天花板、门拱、梁枋上雕绘着各种吉祥图案,城台下有券门五阙。整个建筑庄严雄伟、金碧辉煌。
关于天安门城楼的设计建设,民间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为营建皇宫,便召集天下数万名能工巧匠进京。当年,技艺高超的江苏吴县人蒯祥也应召入京。经过考察,蒯祥被委以重任,承担新皇城的三大殿和承天门等一批重要宫殿的建筑设计。
承天门即是今天的天安门。蒯祥领命后,为了建好承天门,他殚精竭虑,没少费心思。然而,当图纸设计好、地基打好、城墙也建起来时,却发现城楼上最重要的一根主梁短了一小截。眼看工程到期,朝廷就要兴师问罪,蒯祥怎么也想不出一个好办法来。
这天,蒯祥回到家中,妻子因见他整天苦思冥想、茶饭不思,便特地烧了两条鲤鱼来犒劳他。蒯祥看着两条似乎还在张着嘴的鲤鱼突然喊了起来:“我有办法了!”他立刻把其中一条鱼分到另一个盘子里,把两条鱼嘴对嘴地放在两边,然后用一根筷子的两端分别插在鱼嘴里。这样,由于两边鱼嘴的作用,筷子无形中被加长了。这种办法不是同样可以用在承天门的建设上吗?想到这里,蒯祥兴奋得饭也不吃了,立即拿上工具赶回工地。
蒯祥让工匠先用木料雕刻两个龙头,龙口里凿成卯眼,然后再把大梁的两头做成榫头,与雕好的龙头对接上去,连成一体。这种办法不但解决了大梁长度不够的问题,还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1420年,承天门如期竣工。皇上看后大加赞赏,称蒯祥是“蒯鲁班”。
故事2:“天安门”名称的由来
天安门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有过多次改名。最后一次改名,发生在清朝,由“承天门”改称“天安门”。
那么,清朝为什么要把“承天门”改称“天安门”呢?原来,满清封建贵族入主中原后,为了达到其长期统治目的,除采用其它措施外,还在城门的名称上大作文章。由于当时接连不断的反清斗争危及着满清封建贵族的统治,清代统治者特别注重“安”与“和”的策略,以求得清朝统治的
“长治久安”。如清代紫禁城内“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取内宫平稳之意。“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既涵盖了“承天启运”的命名意旨,又纳入了“安邦治国、国泰民安”的思想,还有皇城的“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三个门,都突出了一个“安”字,以示外安内和。但在清代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国,宫廷内外并不安定。可见,这种以更改城门名称来祈求长期统治的作法,只是封建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