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及改善对策.doc

格式:doc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及改善对策.doc

上传人:799474576 2013/7/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及改善对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及改善对策
暨南大学2012级管理学院1班孙思邈
翻版必究2013-6-6日
摘要
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良好的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是非产重要的。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要承担起建设祖国,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职责,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也是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沟通障碍往往会给他们带来负面的情绪从而造成学习和生活上的巨大压力,甚至会有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处理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无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是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关系理论除非咋,探讨当下高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研究大学生在人际交中产生不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原因,最后为构建健康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提出建设性建议,这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大学生自身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的提升都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人际沟通人际交往身心健康发展
1 引言
研究背景
人类自产生以来就被归入到了社会人这个类别,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包括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支持,这种相互的依赖和联系就构成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社会人际关系的内涵更加复杂。而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对人与人之间的礼仪规范非常重视,党的十六大也提出令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想,并指出要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的小康社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和谐社会关系的建设成为了全国人民的殷切期盼。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要承担起建设祖国,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职责,大学生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不仅仅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成败,也关系到大学生自身能否健康全面发展,是否可以真正实现其人生价值。根据很多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越来越趋向开放化、多元化、独立化,但由于他们承受了许多来自学习、生活还有社会的压力,他们的人际关系状况不容乐观,人际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很多大学生陷入了急功近利、自我封闭、冷漠化、以自我为中心、讲求哥们义气、相互嫉妒猜疑等等泥潭,有些还造成了严重的人际关系冲突,这些都是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病态表现,这是和诚信友爱、团结互助、礼让谦逊、平等互重、合作共赢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目标相违背的。所以,研究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探究引发人际关系问题的综合原因,找到应对性的策略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其人际关系状况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21世纪以来,人们的交流沟通越来越频繁,人际沟通和交流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学科,作为21世纪的合格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不仅仅要有扎实的学科功底,专业的技术技能,还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很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大学生是否可以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实现自我价值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人际冲突频发的现象,深入剖析其主观及客观原因,为构建健康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对策。
研究意义
国内外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已经非常普遍,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但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定关系的研究和体统性阐述还比较少,一直以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把人际关系当做研究的重点对象,但以往的研究都比较重视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本文是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现状、不和谐的原因以及对策进行研究,可以促进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健康。总而言之,深入研究剖析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这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研究以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的居多,当然也有一些比较传统、本土化的研究。
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方面,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孙时进(1997),对上海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调查显示:咨询内容与人际关系困扰有关的占 %,居第一位,他主要赞成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同乐观的观念;但姚利民(2000)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综合得分较高,他赞成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总体上良好的观点。
在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方面,黄慧瑾(2001)总结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交往范围开发、交往需求迫切、与社会交往比重小;李惠民、翟景峰(2004)认为大学生人际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