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二fontsize="6">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41 崇文区一师附小单秀梅一、教学内容北京市21世纪教材第五册 26寓言二则自相矛盾二、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三、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1)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自相矛盾我的矛我的盾锐利坚固什么盾什么矛戳得穿戳不穿(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六)延伸练习。 1、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问题,用“寓言百宝箱”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兴趣,老师做重点知识的讲解。同时,把知识卡送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后自学。课后评析: 在崇文区教研室老师的支持帮助下,这节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在课上收获颇丰,课堂上,许多教学环节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一)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上有所尝试。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每个老师都在研究探讨的问题。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的以下几个环节体现得很充分: 在这套教材中,“寓言”是第一次出现在课题中。什么是“寓言”,老师没有生硬的灌输给学生,而是借助电脑的帮助,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寓”里藏着道理,“言”是用言语讲述的故事。在朗读指导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鼓励孩子进行个性化朗读。不管他突出强调哪一个词语来体现夸口,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在评价中增加孩子的自信。为了帮助学生深化对寓意的理解,教师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表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角色。而老师呢,与学生是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