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中元节习俗为什么烧包袱.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元节习俗为什么烧包袱.doc

上传人:1294838662 2019/6/13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元节习俗为什么烧包袱.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元节****俗为什么烧包袱中元节很多****俗,大概有些都知道,但是有个烧包袱的****俗你们了解多少呢?下面由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元节烧包袱****俗,希望大家喜欢!中元节烧包袱****俗传统中元节是农历7月15日,传说在这天的晚上,每个家庭的祖先们都会回家看望活着的亲人,所以每家每户都会为逝者焚烧包袱、灵屋、***等,所以民间也把中元节称作鬼节。与春节、清明祭祖不同,中元节烧纸钱不去坟头,而是将纸钱包成如信封一样的包袱,并在包皮上写好收款人与寄款人的名字及关系,再请道士盖上符印,然后在家门口集中烧化。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烧包袱是一种敬祖的****俗,是活着的人趁鬼门大开的日子给先亡宗亲送冥资,以备阴间过活。送的方式,就像阳间给亲朋好友寄信一样,先将冥资(即钱纸)折叠好,再用白纸包上(白纸包起着信封作用)。接着便是写信封(各地写法亦有不同)。不同的辈分,称呼亦有不同,一般上溯四代,即先考、祖考、曾祖考、高祖考,以示慎忠追远。尊称都是男右女左。自称亦自然随着改变,相对应的分别是:子、孙、曾孙、高孙。袱皮背面的交合处应写上一个大大的封字,以表示封口,其他鬼魂等不得随意拆看。除此之外,还得卷上一卷钱纸,用白纸包好,写上挑夫专用。挑夫即阴间的邮递员,如果没有挑夫,冥钱是无法送到的。如今街市上已有制式袱皮出售,填写起来就简单多了。广西桂林中元节****俗农历七月十四(或七月十五)是中元节,这是一个祭祖的节日。桂林人俗称之七月半、鬼节。当地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七月里来七月花,七月十二鬼回家,有子有孙化纸钱,无子无孙空回家。节日的人情味极为浓厚,仿佛联起了人间、冥间的情份,充满了人们对祖先的缅怀方情。在桂林的乡间,每家每户在七月十二就整理神台。有些地方从七月七就安放祖宗神位。这时候家人一早就弄茶弄饭,到屋外放上一串鞭炮,烧些香火纸钱,将祖先接回家来,然后在神台供上香火、食品。祭祖期间,每天早晚还供上香茶,就餐时供上饭菜,让祖上过一个丰盛愉快的鬼节,享受后代一年一度的敬奉。到了七月十四日(或十五)那一天,不管城里还是乡村,家家杀鸡宰鸭,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全家聚在一起祭祀祖先。就餐时,除了放上家人的碗筷外,还要放上故去未满三年的或上一辈的祖先的餐具,给他们留下座位。就餐前,供祖宗牌位,将桌上敬祖先的酒杯斟满,然后将杯中酒洒在地上。三巡过后,家人方可进食。桂林人称此礼为敬老爷。在祭祖期间,子孙后代,包括已嫁出去的女儿、孙女都要为已故祖先制作纸衣、纸钱、纸箱子,女儿回娘家时还要带上一只鸭子回来供祖先。到了中元节的晚上,主妇带上这些纸钱、纸衣到河边或偏僻之处焚烧,谓之给阴阊的亲人送钱,送衣。焚烧时,要将这些东西放在一个用石灰划好的圈子里,以免被野鬼抢走。每逢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两个晚上,漓江两岸都有堆堆火光在神秘的跳动,这就是人们在祭祖烧纸钱。烧纸钱时还要洒些水饭。人们对祖先的缕缕怀念之情在火光中摇曳,直到淡淡的青烟飘散在夜空中,心理方得到了平衡。这两个夜晚,漓江格外宁静,水中倒映着跳动的火光,夜空下蝙蝠低飞拍打着翅膀,风吹旷野,点点星火如灵光闪动。传统的中元节,寄托着人们深沉的哀思。湖南益阳中元节****俗农历六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