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新生研讨课的探索与实践.doc

格式:doc   大小:4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新生研讨课的探索与实践.doc

上传人:sftnqws018 2019/6/15 文件大小:4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新生研讨课的探索与实践.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新生研讨课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新生研讨课以新生为主体,小班制为单位,专题讨论为特色,对新生实时关注,互动探讨,激发兴趣,拓展文化,提升素质,规划自我,以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锻炼学生自主学****能力,探索研究型教学方式。关键词:新生;研讨课;探索从中学进入到大学,是学生人生的一大转折。如何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是各高校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自清华大学2003年在国内首开新生研讨课,各大院校纷纷根据自身情况采用这一新兴教学方式,并慢慢形成自我体系与特色。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开设新生研讨课也有一年多,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同时也面临现实困境,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一、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原因与意义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断乳”阶段,其心理充满成熟和不成熟的矛盾。[1]大学只有帮助学生度过这一阶段,培养学生自我定位、自我规划、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大学不仅是让学生接收新的知识与概念,更是让学生树立理想,并努力去实现理想与抱负的地方。然而进入大学,新的环境,新的起点,新的生活方式与学****方式,如何迈开新的一步,让许多新生无所适从。如何实现中学与大学之间的自然过渡,让新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生活,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中学时代按部就班的生活,完成任务式的学****状态,到了大学,学生多了许多自由选择与支配的机会,但从高压中释放出来的学生对待学****的态度与兴趣却大大降低。除了适应生活,处理人际关系,对学****的懈怠成为新生的一种通病。帮助学生重燃学****热情,转变思维模式,融入集体,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显然是行不通的。新生研讨课的产生与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大学兴起的在新生中开展学术性教学研讨课,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针对新生,美国大学开设了适应性教学研讨课。这两种模式对美国的本科教学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生研讨课以小班制为单位,专题讨论为特色,对新生实时关注,互动探讨,符合现在学生的个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规划好学****生涯,找到前进的方向,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学术思维的有效途径。二、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形式与特色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开设的新生研讨课是由学院各学科领域的教师担纲主导,其主要教学方式是,在教师主持下,借助某一师生共同感兴趣的专题,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学****实时关注——小班讨论式教学课。这是新生研讨课的第一种形式。为保证研讨课小组讨论的效果,每门课程的选课人数一般限制在15~20人以内。每位学生修完一门课,考核合格后,课程考核情况记入综合测评成绩。不设固定教材。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根据新生特点,选择能激发新生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的课程专题;围绕课程专题,组织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指导学生学****研究。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围绕教师选定的专题,在老师—学生、学生—学生间进行平等的互动与交流。对学生在知识学****开拓视野、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达、写作技能等诸多方面进行整体上的培养与训练。主要教学方式鼓励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设计新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小组讨论、口头及写作训练之外,开课教师还可安排实验、参观、调查、实践等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