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习方法指导丛书
化学课文预习方法
学生的预习活动是为上课做准备的,但把预习活动仅仅局限在这一点
上,则有失偏颇,也会使一些教师在安排课内预习时产生这样的想法:费时
费力,效果不一定好,不如把时间用作讲授好。其实,预习活动是整个教学
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课内预习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情况,修正自己
的教学内容,保证授课更顺畅,更有针对性,而且最重要的是预习过程,是
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自学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把预习指导活
动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起来。
要教给预习方法,在预习中学会学习。预习方法,概括起来就是“读、
划、写、记”。“读”,要有课前预读的习惯,能根据预习提纲带着问题读
懂课文,归纳含义;“划”,要划出重点、要点、关键词、句。在课本上圈
圈点点。“写”,把自己的想法、疑点写下来,带着想不通的,不理解的问
题去听课,“记”,要把重要的概念、定义、性质、用途、制法多读几遍,
记在脑子里。古人说,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
进。教师要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认识能
力就会提高,在预习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回答老师提出问题,能质疑问题,而
且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安排学习过程,掌握正确
的学习方法。
例如,刚上高一的学生对“摩尔”这个概念的掌握和使用感到困难,由
教师喋喋不休,反复论证的教学方法,又往往使学生对此概念失去信心和兴
趣。课堂上引入预习,教师只需将教学进度和可操作性的预习步骤展示给学
生。
()像语文课那样,精读教材,弄清每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
()思考或讨论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要建立“摩尔”这个物质的量的单位?怎样建立?
②如何使用“摩尔”这一单位?它的准确含义是什么?
()学生自己摘几个例子自己运用“摩尔”这一单位进行计算。
()阅读课文例题,检查自己理解和使用上的偏差。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的主体始终是学生,老师好象是路标和拐杖,关键时
刻给学生以指示和扶持。其效果比仅由教师讲、学生听好多了。学生很快对
使用“摩尔”这一计量单位产生兴趣,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
课堂上引入预习的教法,培养了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学生会逐步学会如何
把握教材内容,如何提出问题和抓住重点,如何概括总结等。到了高年级,
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学习能力会大大提高,可以摆脱老师这个“拐棍”自
己列提纲,总结知识,掌握知识。
化学新课学习导入六法
新课的导入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阶段,它正如戏曲的引子,影剧
的“序幕”一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地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起着新旧课之间承上启下的作
用。
.设问引入法
读书需要思维,思维始于问题,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设置障碍,使学生
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导向。用设问引入
新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
.悬念激趣法
在化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缺乏趣味性,学起来枯燥,教起来干
瘪,对这些内容就要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
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略)。
.实验引入法
为使教学直观、生动、加深学生的印象,常采用实验引入法。例如,讲
盐类水解知识时,首先指出:有的同学认为凡是能使试纸显红色的溶液一
定是碱溶液;凡是能使试纸显蓝色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此话对吗?然后
给学生做了() 溶液和溶液分别使试纸显红色和蓝色的演
示实验,从而证明前面的说法是错误的。紧接着再提问:为什么与盐类水解
的知识有关?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盐类水解的知识。
.由旧导新法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低级向高级这一客观规律的,
学生学习也是这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把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引
燃点”。由复习旧知识入手,导入新课,这是常用的方法。例如,在讲摩尔
浓度的知识时,可先复习溶液的概念。然后告诉学生,配制质量百分比浓度
时,用的是质量,但实际上量取液体时一般多用体积,因此引入了新的表示
浓度的方法:摩尔浓度。这样引入新课显得自然流畅,且把百分比浓度与摩
尔浓度作了对比,以防止学生混淆。
.类比引入法
有些化学内容,表面看来很相近,但实际是有区别的,有时易把它们混
淆起来。在学新课时,可采用类比引入,便于把新旧内容区分开来。例如,
讲电解时,可先让学生回忆电离的知识,然后再提出电解与电离是否相同,
如果不同,它们又有何区别与联系?我们学习了电解的知识,这个问题就不
难解答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电解的有关知识。
.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