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支架式教学.ppt

格式:ppt   大小:852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支架式教学.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19/10/21 文件大小:85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支架式教学.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一、定义五、小结二、组成环节三、常见类型四、作用支架式教学目录1、支架式教学定义“支架”原是建筑行业的术语,又译作“脚手架”,是建筑楼房时施予的暂时性支持。当楼房建好后,这种支持就撤掉了。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过程中的脚手架。1、支架式教学定义支架式教学法的间接理论基础: (Vygotsky,1978)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2、理论基础2、理论基础---最邻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邻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第一水平也就是不需要任何帮助学生就可以独立完成的已有的知识水平;第二水平就是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完成,但在教师或他人的合理帮助下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第二水平以外区域则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也不能达到的知识水平,完全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这里的合理的帮助就是指教学中在最邻近发展区所做的工作——搭建恰当的支架。2、理论基础---最邻近发展区学生发展实际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2、理论基础---最邻近发展区概念图(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须教师引导,、组成环节3、组成环节支架式教学的五大构成要素是:进入情境———引导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效果评价[1]。这五大要素即是贯穿于支架式教学中的五个基本组成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