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诸葛亮与《将苑》.doc

格式:doc   大小:50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诸葛亮与《将苑》.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20/1/11 文件大小:5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诸葛亮与《将苑》.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诸葛亮与《将苑》《将苑》(又叫《新书》、《心书》),是一本独具特色的论述为将之道的兵书。这本兵书说理深入浅出,文字浅显易懂,朴实无华。内容既继承和发扬了先秦时期军事思想的精华,又在治军、用人等方面有精辟独到的见解。这卷兵书,《隋志》,《唐志》均未见著录,最早见之于宋人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因此,历史上对他的真伪说法不一,清人张澍认为是诸葛亮所著,并将其收入所编的《诸葛亮集》(这相本书是明清时期所编《诸葛亮集》中最好的一种,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诸葛亮集》即用此本整理校点)。清人姚际恒则持不同意见,他在所著的《古今伪书考》中说:《将苑》“称诸葛亮撰,伪也”。现代学术界也众说不一,看来对《将苑》真伪的讨论还会继续下去,一时难以定论。我个人以为《将苑》与诸葛亮之间有一种割不断的关系,诸葛亮的思想、工作作风甚至文风、性格特点,基本上都体现在《将苑》之中。由此感到著作真伪的考证,除文献考证外,应加强对著作的思想体系和内容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诸葛亮为相的蜀汉政权“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三国志蜀志后主传》陈寿评);陈寿编缉《诸葛亮集》是在蜀汉亡国之后的晋武帝时期,而且“随类相从”,诸葛亮的一些著作或遗、或编辑时被删都是可能的,他治理蜀汉几十年,又事必躬亲,著作决非现在看到的那么一点。因此加强对现存著作本身的研究尤为重要。从思想体系和内容来考证《将苑》,古人虽有先例,但结论似太武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提到《将苑》时说:“考五十篇之文,大都窃取孙子书,而附以迂陋之言,至不足道,盖妄人所伪作。”这一结论似乎太武断,虽然《将苑》中确有与孙子兵法相同的观点,但作为兵书,它更具有自己独到的新意和特色,无论如何都扣不上窃取的“帽子”;不少读过《将苑》的人都感到它言简意赅,见解精辟,说它“迂陋之言”实是冤枉。从《将苑》本身的科学价值看,不失为一部重要著作。研读《将苑》不及到军事指挥员富有启迪、指导作用,而且对一切领导者实施科学领导都是有益的。一、治国治军浑然一体三国时期,由董卓以来的“群雄并起”,到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足鼎立逐渐形成,至司马氏统一的整个历史阶段,各种政治力量均是在战争状态中生存的,因此这个时期有作为的著名领袖人物,大多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溶治国治军于一身。这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体现在诸葛亮身上更为明显。在割据时期,每一个政权都把强军作为第一位的大事来抓。诸葛亮也不例外,他在《将苑》中就讲过军“无功刚国虚”(见《将骄吝》)。同时,他也清楚地认识到蜀汉政权缺少雄厚的经济基础,这是强化军队,巩固政权,进行统一事业的最大障碍。因此他充分利用国家机器,走了一条发展生产、强军立国的道路,并较好地解决了发展生产和加强军队建设的矛盾。针对当时西蜀民少国弱无力养军的状况,他提出“粮谷军之要最”(《诸葛亮集文集,卷一与陆逊书》),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重要位置,实行了“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三国志蜀志黄权传》)。“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等方针。同时减兵省将,把军队数目控制在不失比例的限度,注重在训练和改善武器装备等方面下功夫,以提高部队战斗力。还要求军队利用空隙时间“休士劝农”(《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分兵屯田,实行兵农合一,以减少人民负担。即使在战争频繁的岁月,他对军队也实行定期轮换制度,使大部分兵力留在前线,一部分换回后方,保证有比较充裕的劳动力进行生产。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他还大力兴修水利,现在成都西北郊柏条河的九里堤,相传是诸葛亮主持修筑的。对都江堰,他认为是国之所资,专设堰官精心管理,在兵源不充裕的条件下仍派一千二百名壮丁常驻堰区,担负淘浚河道和保护的任务。诸葛亮还加强科学技术的开发和管理,以促进生产或直接用于军队作战。在政府机构中,设立了“司盐校尉”,负责管理“火井”,以天然气煮盐,还设立了“司金中郎将”,负责管理冶铁生产和兵器、农器的制造,并以严格的制度,禁止豪强和私家开采煮铸。这不但使国家迅速得到了经济效益,也使当时的冶铁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改善了部队武器装备,提高了部队战斗力。当时有一种“十矢俱发”的“十石弩”铜弩机,通称“摧山弩”,又叫“无戎”,威力强大。据说曹魏的大将张?A就是被这种铜弩机射死的,人称为“神弩”。一个叫蒲元的炼钢能手,有极高的淬火技术,他造的刀可砍断装满秩珠的竹筒,被称为“神刀”。这种一体化的治军、治国方针,是必须得到军队支持的。为此,他极注意教育军队,说治军是为了“存国家安社稷”,说:“国以军为辅,君以臣为佐,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并认为如果将领眼里没有百姓利益,就“非民之将,非国之辅,非军之主”。(《诸葛亮集文集卷三治军》)。他在《将苑》中更是谆谆教导他的将领,要“四海之内,视如家室”,要象治家一样治国,要“仁爰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说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