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五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五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doc

上传人:raojun00001 2020/3/14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五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五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一、学情本学期我任教五(3)班和五(4)班。五年级大部分的学生态度端正,有着良好的学********惯,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但从上学年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仍有小部分后进生的存在,五(3)班有5个学生是上课纪律差,从来不完成作业的,而且很不好沟通,这些孩子的家长不是离异就是在外面做生意,都跟在爷爷奶奶身边,缺乏教育和监督,使得他们的成绩很不理想。五(4)班也有这样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的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二、教材简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1)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3)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5))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的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三、学期教学目标:根据我对以上教材的理解,特制定以下目标:。,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书写整洁的良好****惯。四、教学重点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五、教学难点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六、课时安排根据《数学教师用书》课时安排建议,五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学时会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调整。一、小数乘法…………………………………………………(8课时)二、小数除法…………………………………………………(11课时)三、观察物体…………………………………………………(3课时)四、简易方程(17课时)…………………………………………………(3课时)……………………………………………………(13课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