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历史文献中的葡萄及葡萄酒.doc

格式:doc   大小:51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历史文献中的葡萄及葡萄酒.doc

上传人:cjl201801 2020/3/29 文件大小: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历史文献中的葡萄及葡萄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周礼·地官司徒》:《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蓏,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批把之属。”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收敛贮藏。”,这样,在约300O年前的周朝,我国已有了人工种植的葡萄和葡萄园,人们已知道怎样贮藏葡萄。在当时,葡萄是皇室果园的珍异果品《史记·大宛列传》:“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年不败”。“汉使(指张赛)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桃。”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艺人。说明我国葡萄酒酿造业的开始至今已有2000年。《太平调览》:汉武帝时期,“离宫别观傍尽种蒲萄”,可见汉武帝对此事的重视,并且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三国志·魏志·明帝纪》:裴松子注引汉起歧《三辅决录》:“(盂)他又以蒲桃酒一斛遗让,即拜凉州刺史。”盂他是三国时期新城太守盂达的父亲,张让是汉灵帝时权重一时、善刮民财的大宦官。盂他仕途不通,就倾其家财结交张让的家奴和身边的人,并直接送给张让一斛葡萄酒,以酒贿官,得凉州刺史之职。汉朝的一斛为十斗,一斗为十升,一升合现在的200毫升,故一斛葡萄酒就是20升。也就是说,盂他拿26瓶葡萄酒换得凉州刺史之职!可见当时葡萄酒身价之高。《诏群医》:魏文帝在曹操《诏群医》中写道:“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太平御览》:唐太宗参与酿制的葡萄酒“为凡有八色、芳辛酷烈”,显然是指蒸馏酒的风味。与李时珍所说互相印证。所以,我国在唐初就有了葡萄蒸馏酒——白兰地,井被接受和喜爱也就是说,我国生产、饮用蒸馏葡萄酒已有一千多年了。《唐国史补》:“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河东之乾和蒲萄,岭南之灵溪,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虾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北山酒经》: 到了北宋,酿酒业继续发展,酒名已不胜校举。张传臣的《酒名记》中就记录了京城及各地的200多种酒。朱肱(翼中)的《酒经》(又名《北山酒经》)中记载了“白羊酒、地黄酒、菊花酒、蒲萄酒”等名酒。当时,葡萄酒的酿制方法也多样化,除了酿制法和蒸馏法外,《北山酒经》中还记载了用葡萄与米混合加曲酿酒的方法。摘录如下:  “酸米人甑,蒸汽上,用杏仁五两(去皮尖)、蒲萄二斤半(浴过干、去子皮),与杏仁同于砂盆内一处,用熟浆三斗,逐旋研尽为度,以生绢滤过,其三斗熟浆,泼饭软盖,良久出饭摊于案上,依常法候温,入曲搜拌”。 《饮膳正要》:元代蒙古族营养学家忽思慧,曾任官中的饮膳太医,管理官庭的饮膳烹调,他在《饮膳正要》一书中认为:“葡萄酒有益气调中,耐饥强志”的功效,并认为“葡萄酒有数等,出哈喇火者最烈,西番者次之,平阳/太原者又次之。”,“哈喇火”是维吾尔族语,即今吐鲁番;“西番”在宋代以后都用来泛称甘青一带各少数民族;“平阳”是指今山西临汾一带。所以,按照忽思慧的评定,在当时的各种葡萄酒中,吐鲁番产的酒为第一名,甘肃一带产的为第二名,山西临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