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著名医家简介 1 .黄帝和岐伯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上古时代三皇之一,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祖先。因国于有熊,故又称有熊氏。又因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曰黄帝。传说他是中华文化和中医理论的创始人。岐伯,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家,后人又称岐天师,医学精湛,才识卓越,为洞晓天下事物之通人。据古代有关文献记载,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疗经方。《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学巨著。相传是黄帝与岐伯、伯高等讨论医学的问对之作, 故后世以“岐黄”称谓中医。全书分《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内经》全面地综合、整理了我国春秋战国以前的养生之道和医学原理,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是名副其实的中医理论奠基之作,是后世习医者必读之医学经典。 2 .华佗华佗(约生于公元二世纪,)一名敷,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后汉至魏)著名医学家。他通晓内、外、妇、儿、针灸等科,尤精外科及针灸。在古代术数、药物及养性健身等方面,也有较深的造诣。据《后汉书· 华佗传》记载,华佗曾以酒服“麻沸散”作外科手术麻醉,堪称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麻醉法,华陀还创造了一套健身之术——“五禽戏”, 行此术者“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 3 .张仲景张仲景(约公元 142-220 年),名机,南郡湼阳(今河南省南阳县) 人,汉代杰出医学家,历代尊之为“医圣”。仲景弱冠之年,有志研究岐黄之学。后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东汉末年,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医疗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将其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的中医临证专著,是继《内经》之后, 对两汉以前临证经验的又一次总结。《伤寒论》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重要医学经典,素有“方书之祖”之称。 4 .皇甫谧皇甫谧(公元 215 年—— 282 年),幼名静,字士安,晚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晋代著名医学家和史学家。幼年家贫,谧以淡泊明志、济世寿人为怀,清贫自守,刻苦钻研诸子百家之学,名重文苑。皇甫谧中年患风痹症, 因服丹石, 身体极度瘦弱。后专心攻读医书,汇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主要内容,纂成《针灸甲乙经》一书。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全面总结了晋以前针灸学的成就,阐述经络理论,统一古代针灸穴位的位置、名称、取穴法, 为我国针灸专科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5 .王叔和王叔和( 生于魏晋间, 即公元三世纪),名熙, 高平人。任太医令, 性沉静, 好著述,博通经方,精于脉法。王叔和收集并整理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为保存和流传仲景学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王叔和对脉学有深刻的研究,撰有《脉经》, 对中医诊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此外,另有《脉诀》一书,也署名王叔和撰,是书仅一卷,较简明实用,又因采用歌诀文体, 便于背诵,故影响较大。 6 .葛洪葛洪(公元 283-363 年), 字稚川, 自号抱朴子, 丹阳句容( 今江苏句容县) 人,东晋著名道家兼医药学家。从祖葛玄,道教尊为葛仙公。葛洪少好神仙导养之术,时家贫, “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诵习,遂以儒学知名”。所著《抱朴子》一书,即集当时方士炼丹法而成。葛洪在医学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