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育制度改革篇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及建议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及建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得到不断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日趋繁荣,高等学校的本专科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尤其是近几年来,研究生群体的队伍日益壮大,毛入学率也呈直线上升趋势。然而在进步之中,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教育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一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根据当今中国教育体制的现状,完善财政教育体制十分必要。一、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现状问题分析 1、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缺口巨大近些年,政府重视基础教育并将大量教育经费投入到基础教育上来,我国教育经费总量有了大幅度增加,20XX年达到5480亿元。但是相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经费短缺的状况没有缓解,甚至有所加剧,教育经费总量缺口巨大。(1)教育经费不足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最为突出由于经费不足,相当多农村地区不具备义务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的抽样调查,样本小学按教学大纲开出所有课程的占%,初中为%;小学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占%,初中为%;小学试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初中为%;小学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占%,初中为%;小学购置教具、墨水、纸本、粉笔不足的占%,初中为%。(2)高校扩招后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亟待改善高等学校在连续的大扩招后,办学条件紧张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教师短缺,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设施严重不足,可能引起教学质量和学生生活质量的下降。(3)我国教育经费总量短缺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足财政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导致了教育产业化和教育腐败,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教育是社会公共品,投资教育没有短期利润。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的供给与需求长时间存在严重的缺口。在1993年发布时,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到上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达到4%,而现在只有%,低于世界各均水平。1996年,在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我,但在有可比数据的七个国家中,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却最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统计表明:我国是用占世界%的教育经费培养占世界%的学生,基础教育的投入则更少。这样的漏洞让全社会出现了“择校费”、“招生腐败”、“教育腐败”等现象,导致教育资源的配置以追求利润为动机,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2、教育财政的职责不明在基础教育方面,由于没有明确各级政府在分级管理中各自应承担的职责,客观上是层层下放的办学权力,扭曲成了层层下放的办学责任。特别是实施义务教育的10多年来,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办学责任和负担完全落在县、乡、村三级。村一级没有财政,乡一级是各级财政中最弱的一级,县级财政也大多是“吃饭财政”。中央和省级政府的经费筹措能力相对最强,但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最小。这种财力与责任不一致、义务教育经费分担不合理的状况,直接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3、教育配置不均等加剧(1)区域配置的不均等从政府教育支出区域配置的不公平方面来看,主要体现在基础教育投入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明显,教育财政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等。首先,地区之间的不均等。20XX年,上海市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最高(2756元),河南省最低(261元);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上海市最高(448元),陕西省最低(不足9元)。绝对差异分别达到了10倍和49倍! 教育经费和教学条件的巨大差距,使入学率特别是教育质量必然产生巨大差距。我衡,人均GNP在地区间的差距较大。所以,把义务教育的投资支出全部下划到地方财政,必然造成比较悬殊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2)资源配置的不均等教育资源应优先配置初等教育,但现行的公共教育经费分配没有体现这一要求。义务教育经费不足,大量学龄儿童失学与高校毕业生大量失业并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恶化;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重读现象非常普遍,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4、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监控问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总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而不断被人们关注,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渐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同时高等教育的“扩招”所衍生的高等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的问题也凸显了出来。如果不能把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有机结合,必然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处理好质量监控问题,就会白白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有可能走弯路。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已直接影响到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影响到家庭与社会的稳定。20XX届毕业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全国就业的49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