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酒店管理会所__酒店内部控制发展及相关研究
内部控制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5>综述 1. 1内部控制的概念及其演进发展由内部牵制发展而来的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0>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通过实践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由于对企业发展的非常影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己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回溯内部控制理论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在经历了从萌芽阶段到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后,内部控制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环节上都已经逐步形成了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节体系。鉴于该制度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有必要较为系统地了解它的发展过程和理论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这样便于加深对该理论的认识。 ,能够被掌握和协调。从现代管理学角度,控制就是操作、管理、指挥和调节。任何组织都希望其自身能在高效的方式下开展业务活动,提供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和各项管理信息以供自己和其他方面使用,他们需要控制来尽量减少决策中的失误和工作中的缺陷。当这种控制在组织内部实施时,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指组织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和充分有效地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在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方法和程序。它的实质是一种管理控制,是有效执行组织策略的必要工具。内部控制的主体,就是内部控制设计、执行和考评的主体,是组织内部的管理者、职能部门和相关的工作人员。其客体是组织内部的经济、业务管理活动。为了控制客体,即控制组织内部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财务收支活动和各种行政业务管理活动,就必须针对其具体环节,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一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程序和方法,使之能按照规定的预期目标有秩序有效率地进行。内部控制以责任、牵制、程序、手续等项制度为控制依据,建立健全合理的组织机构,明确部门和个人的职权范围及其责任界1
限,规定授权处理程序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办事手续和方法。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领导、组织、协调、监督企业内部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促使其认真贯彻执行管理部门制定的方针政策,准确、可靠地取得各种经营管理信息,确保财产安全、完整,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如期实现经营管理目标。 ,大体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历史阶段。 —内部牵制内部牵制(Internal check)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这在早期被认为是确保所有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理想控制方法。作为一种内部控制思想,内部牵制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古埃及对国库的管理思想就是内部牵制初露端倪的表现。而作为一个专有的概念名词,直到1905年内部牵制才有属于自己的较为明确的解释。1930年这一概念被进一步发展成比较完整的定义:内部牵制是账户和程序组成的协作系统,这个系统使得员工在从事本身工作时,独立地对其他员工的工作进行连续性的[1]检查,以确定其舞弊的可能性。尔后《柯氏会计辞典》给出如下定义:内部牵制是为了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它非法业务发生而制定的业务流程。其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都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利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它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综观内部牵制发展的主线,可知它以查错防弊为基本目的,以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为手法,并以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对象。一般来说,内部牵制机能的执行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1)实物牵制。例如把保险柜的钥匙交给二个以上的工作人员持有。一定同时使用这二把以上的钥匙,否则保险柜就打不开。(2)机械牵制。例如保险柜的大门若非按正确程序操作就不能被打开。(3)体制牵制。采用双重控制预防错误和舞弊的发生。(4)簿记牵制。定期将明细账与总账进行核对。内部牵制的设计基于以下两个基本设想:(1)二个或以上的人或部门只有极小的机会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2)二个或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2
于单独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实践证明这些设想是合理的,内部牵制机制确实有效地减少了错误和舞弊行为,因此在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内部牵制仍占有重要的地位,[2] 成为有关组织机构控制、职务分离控制的基础。—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的概念。但尔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关于内部控制概念的权威性定义。直到1949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才在《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中首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