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组织监管改革.pdf

格式:pdf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组织监管改革.pdf

上传人:2711595009 2014/4/2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组织监管改革.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主办 2013年 11 月金融监管评论


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组织监管改革

☉执笔人:尹振涛 yinzhentao@
本文已经发表于《银行家》2013 年第 10 期

本轮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纷纷将危机的根源指向金融监管本身,给世界各国及国际
组织提供了一个重视和重塑金融监管体制的契机,其中以 G20、IMF、BIS 及其下属的 BCBS 等为代
表的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发挥着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同时,围绕着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不断深入,
有关金融监管理论的研究也逐渐形成了几个重点领域,这将对后危机时代全球金融体系的构建与发
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宏观审慎政策及其实施框架。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内容体现
在进一步完善系统性风险防范和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上。2010 年 3 月,在 BIS 季度报
告中,克莱门特对宏观审慎这个词语的来源和发展做了详细阐述,并认为宏观审慎概念的提出使得
国际政策更加注重将金融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2011 年 FSB、IMF 和 BIS 对宏观审慎政策的特
点进行了更深刻的归纳,认为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是减小系统性风险,其关注范畴是整体的金融系
统,其手段是利用审慎工具测量系统风险。除此之外,FSB 还指出有效的宏观审慎框架应当是管理
机制和政府机构能够确保政策制定者之间公开透明的谈话,解决政策目标和手段上的矛盾,从而制
定正确的政策工具来限制系统风险。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各国应该在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和识别,对
宏观审慎政策的评估和减小系统性风险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地研究。2011 年,在 BIS 的工作论文“Key
issues for the ess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中,维斯科从四个具体的方面分析了宏观审慎政策
成功的关键因素:宏观审慎的目标和工具,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影响,宏观审慎政策与
微观审慎政策的相互影响,全球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同年,加拉蒂和默斯纳在 BIS 的工作论
文“Macroprudential Policy-a Literature Review”中则进一步阐述了宏观审慎概念的历史及发展,分

1 / 6


析了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和工具,并且指出未来宏观审慎政策研究的方向应当是宏观审慎政策的有
效性以及其如何与货币政策相结合。伯恩,埃尔曼等在 2011 年 BIS 论文“Macroprudential policy and
central munication”中从理论研究和实证数据说明中央银行间的交流,尤其是在金融危机
当中,能够有效促进宏观审慎监管的效率。同年,在 IMF 的工作论文“Towards Effective
Macroprudential Policy Frameworks: An Assessment of Stylized Institutional Models”中,尼尔、奥欣斯
基等通过分析不同国家金融机构的制度结构提出了有效的机构制度安排,并且提出了评价模型是否
有效的标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