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第十二讲 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pdf

格式:pdf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十二讲 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pdf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11/2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十二讲 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十二讲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基本上是男人们的事。但是,运动冲击了禁欲观念,提倡了婚姻,关
闭了女修道院,因而对于女性世界也是一种强烈震撼。一些现代学者据此理想化地认为这一
时期是欧洲现代家庭的诞生日。在此之前是禁欲、独身、死婴、乱伦、女巫和修道院林立;
在此之后是普遍的婚姻、和谐的夫妻关系、健康的婚姻立法和妇产科医学。1
宗教改革时期婚姻改革的核心是婚姻世俗化。妇女摆脱了在宗教怪影中充当贞女、生育
工具和性动物的地位,又被套人了世俗社会宗法的、家庭的和经济的桎梏之中,成为社会偏
见和缺席的牺牲品。由新教僧侣发起的婚姻改革因而是一束照亮过黑暗隐秘的女性世界的奇
特光亮,它的闪烁与熄灭,却没有改变妇女在社会上受欺侮被扭曲的境况。



人的婚姻,是人的情感、性行为和家庭关系在社会立法程序上的认可。人们根据自己的
情感发展编制爱情故事。社会的法律程度却根据自己的政治的、社会的和道德的标准对此进
行恩赏惩罚。个人与社会之间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在中世纪后期的西欧,由于
婚姻的审判权掌握在崇尚禁欲精神的天主教会手里,婚姻的法律标准就变得相当模糊不清,
婚姻也呈现出严重的不稳定性。
禁欲的观点是把人的性欲和性生活当作精神信仰和灵魂得救的对立物。排斥性爱和婚姻
生活被视为一种精神与信仰的发展,因此成为进入上帝纯洁之国的必要条件。引用 15 世纪
欧洲著名的神学家杰尔森(Jean Gerson)的话,就是“世界上没有比独身更令上帝欢喜,没
有比处女与童身更让上帝喜爱”。2禁欲在这一层次上与上帝、精神完美、真理、纯洁等宗教
价值结合为一体,因而成为基督教修道者必须奉行的普遍原则。
禁欲作为一种宗教原则在理论上应该是不受性别的局限同时适用于男女两性的。但是在
具体应用上,男女两性实际上处于不平等地位。女性被认为是性欲的挑起者,男性则是被动
的受害者。基督教神学家把女性解释为一种性动物,说她们像野草一样提前开花早熟,因而
无法长成常青大树。又说她们生具缺陷,如果不受精于男子,子宫就要萎缩。3女性的这些
弱点使她们易受魔鬼引诱,并使本来可以得救的男子坠入魔界,受地狱无限之苦无法超度。
这些对妇女的污蔑在中世纪后期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意识。16 世纪一句德国谚语说:“娶个妻
子就是引魔鬼人身。”又说:“如果你的日子过得太舒服了,去娶个妻子。”4
禁欲理想的实现依赖于修道院的发达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要使世界不受女性魔欲的
引诱,最好的办法之一是把大量适龄妇女送入与世隔绝的修道院去。教会视妇女为原罪的化
身,并没有对女性的灵魂得救抱多大期望。当时德国女修道院的数目远远超过男修道院,如
在斯特拉斯堡(Stasbourg)15 世纪时仅有男修道院 1 座,女修道院却有 8 座。在 14 世纪的
科隆(Cologne)约有一百多个修女之家,每处住 10 到 12 个修女,修女数占了这座人口一万

1这主要是哈佛大学历史教授斯蒂文·奥茨门德(Steven Ozement)的观点,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布雷
迪 Thomas Brady A. Jr.)认为奥茨门德过于理想化。与奥茨门德观点不同或相反的美国学者有托马斯·塞夫
勒(Tho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