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应对策略]
内容摘要:中国最早的古书是没有标点的,汉代始才使用句读,到了宋代开始使用圈点。这些简单的符号很不完备,长时间里也没有得到广泛使用。进入20世纪,新式标点符号才正式应用。所以,学习怎样正确断句是了解文言文的关键。
关键词:文言文 断句 大意
高考试题中,断句题占三到四分左右,分值还是较大。笔者认为,只要沉着应对,略施小技,必能手到擒来,安稳得分。
首先,翻译文段,了解大意。
要想正确断句,当务之急是搞清面正确这段话的基础意思。试想,对眼前这段文字如同看外星文般不知因此然的,怎能判定出它的结构?换言之,翻译这段话,了解它所说的内容,是断句的根本。
值得注意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原文语境,一定要在原文中进行。这么我们能够经过对上下文有标点的其它内容的了解,来推断这段需要断句的文字的意思。
要正确翻译出文段意思,离不开正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如一百二十个实词的掌握,18个虚词的随心所欲地利用,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娴熟驾驭等。譬如“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假如学生不能了解“新服”为“刚收服”,就很轻易把停顿落在“服”字后,因为“北夷来为边害”也是通顺的。因此说,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是学习断句的根本。
其次,分辨句式,分清结构。
古代汉语是当代汉语的基础,古代汉语和当代汉语是同一个语言发展的不一样阶段,并不是两种语言。文言文除特殊句式及固定结构外,大多句式跟当代汉语无二。所以,我们能够依据句子的结构来断句,常见的句式有:“主语+谓语+宾语”结构,“主语+谓语”结构,“时间状语+主语+谓语+宾语”结构……断句时,就能够经过找主干来断了。如“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一句,我们能够采取找主干的方法来做,“宋”为主语,“有”为谓语,“狙公者”为宾语,可知需断在“者”以后;“爱”为谓语,“狙”为宾语,主语是前面的宾语“狙公者”,在此处略去了,和当代汉语一致,因此可知断在“爱狙”后。一目了然,毫不含混。
假如碰到的是特殊句式或固定句式,更不用慌,因为这些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有特殊的词供我们判定。“者……也”是经典的判定句的句式,“……见……”“为……所”是经典的被动句式,“唯……是……”“中心词+定语+者”是经典的倒装句式,“无乃……乎”“得无……乎”是固定结构。只要在复熟,断句时碰到类似句式,就能够不假思索地做出正确判定。还有省略句这一特殊句式需尤其注意。文言文中,省略句是最常见的,省主语、谓语、宾语等,省介词“以”“于”“自”为最常见。如“韩信亡楚归”假如不知此句省略“自”,轻易断在“楚”前,断成“韩信亡/楚归”,那就大错特错了。
第三,利用规律,灵活断句。
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通常为文段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吾、余、予、尔、汝、公、卿、君、若、彼、此、其、之”等常见的代词和名词的作用相同。所以,找出文段的名词和代词,基础上就能够断句了。这就要求熟知人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