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夏至养生
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
祭神祀祖: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
消夏避伏:夏至日,即互相赠送折扇、妇女们送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竟而成为制度。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什么是夏至?不是说夏天来到了,而是说夏天在太阳在这个季节,它直射地球的最北端,过了这一天,太阳光就不再往地球的北走了,又往南走了。夏至是二十四节气里边中国古人第一个提出来的概念,这一天在我们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而且越往北走,这种情况越明显,据说到了北极村基本上就是整日都要是白天,只有很短一点黄昏和一点黑暗。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
《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所以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这一点特别重要,就是说,养生要促阴保阳,又要用“阳”防“阴”。(用好热效应,防止冷侵入)
这种情况我们古人发现了以后,它在我们养生和平常的生活中有什么提示和要求?我们民俗里经常讲,叫冬至饺子夏至面。就是夏至那一天一定要吃面,基本上这是黄河、长江流域都有这种习俗。为什么?这里还真有一点养生的含义,我们知道,面条都是非常长的,古人就取长之意来形容这一天日最长,同时还寓意我们人体内部的阳气也要像这一天的太阳光一样要越来越长。因为人体最关键的宝贝,就是阳气,所谓阳气长,百病不生,阳气足,能活百岁。这是古人的一个直观的简单的说法,非常有道理。
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一、饮食养生: 宜多吃“苦”
夏至日吃的面有讲究,用的是淮小麦磨来的面粉,古人很早就发觉了五谷杂粮的保健作用,认为淮河流域的面粉它对人体的补益功效,要优于其它地方。同时我们知道,不会光吃面,都会加点菜,北方叫卤,南方叫浇头。对浇头特别的重视,我们的民俗常有的叫做鸡肉猪肉混合的浇头。从养生膳食来分析,这个做法是非常符合养生的,鸡肉属于是养血,补精气的,古人认为鸡是百禽之长,这个百是多的意思,认为是我们可食用的这些禽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