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nurt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整理课件
1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以6~24月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是体内铁缺乏所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一种贫血。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
整理课件
2
铁代谢
一、铁的来源
1、食物中摄取:
动物性食物 属血红素铁,吸收率高,约达10~25%,如精肉、血、内脏含铁量高;
植物性食物 属非血红素铁,吸收率低,~%,如大豆、木耳、海带等含铁量高。
2、衰老或破坏的RBC释放的铁,几乎全部被利用。
整理课件
3
二、铁的吸收和转运
十二指肠空肠 氧化 与细胞内的
食物 Fe2+ 上段黏膜细胞 Fe 3+ 去铁蛋白结合
被吸收 铁蛋白 储存
与胞浆中载体蛋白结合移出胞外
与血浆中的转铁蛋白结合,随循环运送到骨髓
等需铁和储铁组织
影响铁吸收的因素:
维生素C、果糖、氨基酸等利于铁吸收;
磷酸、草酸等与铁形成不溶性铁盐难于吸收;
茶、咖啡、牛奶抑制铁吸收。
整理课件
4
三、铁的利用、储存与分布
吸收到血液中的铁 与血浆中的
RBC破坏释放的铁 转铁蛋白结合
运至骨髓造血组织 幼RBC线粒体中
铁 + 原卟啉 血红素 + 珠蛋白结合 Hb
(占总铁量64%);
32%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形式储存于骨髓、肝和脾内; %用于肌红蛋白、%含铁酶的合成;%以运转铁存在血浆中。
整理课件
5
四、铁的需要量及排泄
小儿生长发育快,每日需铁量相对较成人多,4个月~3岁需铁1mg/;早产儿约2mg /;各年龄小儿每天摄入量不宜〉15mg。
小儿每日铁排泄量约15μg/kg,2/3经肠道排出,其他经肾脏和汗腺排出。
整理课件
6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缺铁的原因
1、先天储铁不足:胎儿期后3月从母体获得的铁最多(4mg/d),如因早产、双胎、失血、孕母缺铁均可使胎儿储铁不足。
2、铁摄入不足:人乳、牛乳、谷物中含铁均低。年长儿偏食。
3、生长发育快:
4、铁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慢性胃肠疾病。
5、铁丢失过多:长期小量失血如牛奶过敏、肠息肉、钩虫病等。
整理课件
7
二、缺铁对各系统的影响
1、血液:缺铁 血红素 Hb 新生的RBC内胞浆少,但对细胞分裂、增殖影响小,故RBC减少的程度不如Hb 的明显,从而形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从体内缺铁到出现贫血要经过3个阶段:
(1)铁减少期( ID):体内储铁 但供造Hb的铁尚未减少;
(2) RBC生成缺铁期(IDE):储铁 RBC生成所需的铁亦不足,但循环中Hb量尚未减少;
(3)缺铁性贫血期(IDA):出现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及临床症状。
整理课件
8
2、非血液系统症状
缺铁影响肌红蛋白合成,可使含铁酶(细胞色素C、单胺氧化酶等)活性降低,影响生物氧化、组织呼吸、神经介质的合成和分解,因而出现一些非血液系统症状,如神经精神行为、消化吸收、免疫、肌肉运动、皮肤黏膜等方面的异常。
整理课件
9
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起病缓慢,6~24月最多见。
1、一般表现 皮肤黏膜苍白,以唇、口腔黏膜、甲床明显。乏力、头晕。
2、髓外造血表现 肝、脾、淋巴结肿大。
3、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减退、可有异食癖、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