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17].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17].doc

上传人:1650986**** 2021/6/19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17].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第二中学 陈丽娜
【教学目标】
,理解格物致知的精神。

,培养科学实验精神及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实地考察、动手实验的重要性,和作者倡导的格物致知精神吻合。
。通过对话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
。设计语文活动突破难点,让学生以思辨精神、探究精神,反观当今社会,需不需要古人的“格物致知”,写一篇短篇的驳论文。锻炼学生思辨、搜索论据资料的能力、写小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准备两烧杯水,一杯放入盐,一杯是清水备用,引导学生,思考,将鸡蛋放入哪杯水中,鸡蛋可以悬浮。引出道理:只有实验了,才能得出真正的结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英雄所见略同,在28年前****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中阐释了这个道理。
明确学****目标
,理解格物致知的精神。

,培养科学实验精神及思辨能力。
三、分析题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说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没有这种精神,所以丁教授才倡导说“要有”。引出写作背景: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历时年四个月,收到来稿近千篇。《瞭望》周刊海外版对部分来稿进行了刊登,在海内外产生热烈的反响,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篇演讲。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往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字,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演讲者作为接受过中西方教育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非常敏锐、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缺点形成了较大的危害,会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演讲者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自然科学。
“格物致知”
(1)“格物”和“致知”的含义:?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2)出自何处?
出自《大学》“与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3)作者对传统的“格物致知”的评价是哪一段?
第三段: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精神
指的是什么精神?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时间来发展事物的真相。
四、解析论证思路
,圈点批注: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努力找到并理解作者的观点,初步理清文章的论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