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学教育语文效果监控评价结果反馈
组织单位
考察内容
2003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
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
7000人——28
2005
教育部考试中心
PISA的中国化试验
数学、科学、阅读
全国部分地区15岁学生
2005
教育部和联合国儿基会合作
语文、数学、科学
9省区3、5
2008年教育部成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开始组织对部分省区进行学业质量监测
2008年,江苏成了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开始对3、5、8年级学业质量进行全员监测
2003年开始北京市5、8年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2008年随机抽取学生样本6203人,%
评价什么
结果怎样
怎样看待
对评价的整体、系统设计
通过评价框架的设立保证测量的科学性
评价框架:
考查内容
考查能力
语
文
积累与运用
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
理解字(词)义
积累和运用常见古诗文
阅
读
为了获取信息
整体感知
提取信息
形成解释
合理使用信息并做出评价
为了获得文学体验
为了完成任务
写作
根据一定的目的写解释性或者说明性的材料
能根据写作目的和表达的需要,选取恰当的作文材料
能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评价框架的建立过程
把握 “学业质量评价”性质
深入解读
课程标准
形成评价框架
分析
能力发展
影响因素
借鉴国
内外研
究成果
把握 “学业质量评价”性质
常模参照测验:根据个体在某个特定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解释个人表现的测验方法。主要目的是对考生的能力作出区分,为选拔升学等提供依据。
标准参照测验:参照一个事先规定好的尺度或标准来解释个体行为表现的测验方法。主要用于反馈。
例:A 校5年级语文平均成绩
分数
常模判断
标准判断
排名
第一次
80
10
不合格17%,合格52%,
良好23%,优秀8%
第二次
85
8
进步
不合格17%,合格52%,
良好23%,优秀8%
基于课程标准的标准参照测试。
深入解读课程标准
“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不断的修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一种个性品质,包括内在的心理品质和外显的行为品质特征。
从经验论的观点看,“素养”是人的经验。
素养的高低,与人的经验的丰富程度和组织化(或称“结构化”)的程度密切相关。
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经验越丰富,且这些经验的内在联系性越好(即组织化或结构化程度高),这个人在这方面的素养也就越高。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的言语活动经验,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活动的经验
语文素养高的人总是在较为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并不断地组织、优化着自己的言语经验结构
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是人不断地修习语言的过程,是与人的言语实践过程相一致的过程,是人的言语经验的终身发展过程
最基本和最关键的言语活动
课程标准中相关目标的描述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