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浦口发展规划.doc

格式:doc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浦口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zgs35866 2016/7/3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浦口发展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十二五”时期( 2011 ~ 2015 年) ,是全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浦口区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变化,加快落实“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战略要求,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从外部发展环境来看,我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 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成为国家战略,江苏如期实现“两个率先”战略目标,我市举办“亚青会”以及“青奥会”等重大国际活动,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从我区来看,未来五年,新城建设将加速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同时,我区也将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进入凸显期等挑战。“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小康社会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主要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围绕“六个注重”、“五个坚持”、“四个更大突破”的总体要求,立足建设“生态、现代、和谐”新浦口,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全面推进城乡统筹, 力争通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加快建设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新市区。二、总体目标按照南京要在江苏“两个率先”中带好头的目标要求,结合区委、区政府关于“浦口区跨越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初步目标任务发展愿景——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城市的先行区。抓住南京作为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城市、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重大机遇,发挥浦口大学汇聚、人才荟萃和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台众多、软件企业密集的资源品牌优势,加快构建政策体制、大学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孵化平台、风投基金为一体的政产学研金区域创新体系,率先探索出一条依托科技优势、引领创新发展、在全市全省具有典型示范价值的有效途径。——着力打造高端产业集聚的特色区。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与新城建设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制造业和传统产业,经过五年努力,使浦口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高端服务业为主体、高附加值制造业为支撑、高效农业为基础、优势产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立足全域范围重整资源要素,在着力打造东部桥北城市组团、中部浦口新城组团、西部桥林新城组团的基础上,以产业功能区建设为引领,实施区镇(街)联动,进一步加大重点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力度,协调推进新城区建设、老城区改造、新农村发展,在全市率先基本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具有浦口特色的全域统筹、一体发展新路。第三篇“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第一章“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环境第二章“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第三章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第四章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五章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第六章着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第七章加强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第八章提升改革开放水平序言“十二五”时期( 2011 ~2015 年),是全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我区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变化,加快落实“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战略要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一篇“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回顾“十一五”以来,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跨江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奋力拼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过去的五年,是江北新城建设全面启动,城市框架开始拉开的五年;是跨江通道加快建设, 浦口区位优势逐步形成的五年;是重大产业布局逐步形成,组团发展拉开框架的五年;是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农村面貌不断变化的五年;是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的五年。一、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十一五”末,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22. 5 亿元,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 400 亿元。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高效设施农业种养殖面积达 万亩,占总耕地面积 % ,雨发、林大等六大农业园区入选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现代都市农业框架初步形成。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十一五”期间累计下降 71% ;国家级南工大科技产业园台等众多特色产业发展平台不断搭建,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支柱作用进一步凸显,规模企业实力不断增加,截至 201 0 年,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 119 家,比“十五”末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