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4
文档名称:

省级生态镇环境保护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264KB   页数:7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省级生态镇环境保护规划.doc

上传人:1017848967 2016/12/31 文件大小:26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省级生态镇环境保护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白寺镇“十三五”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任务的由来马集镇位于淮滨县中部偏西,距淮滨 16 公里处。西与新里、芦集毗邻, 北与三空桥、固城接壤, 东与台头到乌龙港为界, 南与邓湾相连, 面积 平方公里。辖 15 个行政村, 166 个居民组, 总人口 31081 人。该镇地势平坦, 交通便利, 信阜公路穿境而过, 马包路、马赵路、马邓路交汇于此。是全县的重要客流中心集散地, 有发往上海、萧山、深圳、信阳等大中城市客车,共有乡镇企业 550 家,从业人员 2425 人,年上缴利税 152 万元。采取以“公司+ 农户”,“场+ 农户”的畜牧养殖业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饲养量达 55 万只(头),总产值达 5000 万元, 该镇也是全县粮食主产区, 2005 年, 粮食总产量达 万吨, 农业生产总值达 40000 万元。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信阳市决定大力创建生态县、环境生态乡镇、生态文明村,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创建生态乡镇, 是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羸”的重大措施和重要载体, 也是促进乡镇环境建设, 提升其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组织形式。目前, 正值国家环境保护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乡镇创建活动。而乡镇环境保护规划是进行各级生态乡镇创建活动最终验收的重要必备的材料, 是生态乡镇创建过程具体落实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受马集镇政府委托, 信阳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依据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及相 2 关规划编制了马集镇环境保护规划。 编制依据本次规划的主要依据如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9)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 (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若干意见》(中发[2002]11 号); ( 13) 《全国生态保护纲要》; (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15)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 16) 《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豫环然[2001]38 号); 3 ( 17) 《小城镇规划编制导则(试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部环发[2002]82 号; ( 18)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豫政[1999]93 号); ( 19) 《河南省淮滨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 ( 20) 《马集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 21) 《马集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 22) 《淮滨县马集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 23) 《信阳市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报告》 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根据马集镇生态环境特点, 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 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努力解决马集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 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 加强镇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努力改善马集镇生态环境质量, 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协调, 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规划原则(1 )坚持经济建设、城镇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相互统一。(2)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针对马集镇所处的地理位置、 4 环境特征、功能定位,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马集镇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3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 同步实施, 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4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以镇区水污染防治和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兼顾镇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 即要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又要为后代预留下可持续发展空间。(5 )坚持将城镇传统风貌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相结合, 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6 )以城镇总体规划为依据,坚持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服从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注意保护规划与其它专业规划的相互衔接和补充,充分发挥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7 )坚持科学性、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既要立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