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王叔和_王叔和简介
人物简介
王叔和,名熙,高平(今山东微山县)人。魏晋之际的闻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王叔和幼年时代是在缺衣少食的贫寒中度过的。严酷的生活现实,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奋整理出版,取名《金匮要略》。虽然只是不完整的内容,但这局部关于杂病的论述,为后世医家处理很多麻烦的医学问题供应了极大的协助,而王叔和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使得《伤寒论》能够流传至今,功莫大焉。
除以上有关脉学和整理《伤寒杂病论》之外,王叔和在养生方面还有一些精辟的论述。王氏在养生学上属于医家养生流派,主见从起居饮食方面进展调摄,以求得长寿,却病延年。他提出饮食不行过于杂乱,要适量,是我国早期对饮食养生的进展较系统论述者。
《王叔和脉诀》
脉学著作。一卷。旧题晋?王叔和撰。但一般认为是六朝?高阳生托名王叔和的作品。本书特点在于以较通俗的歌诀形式阐述脉理,严密联系临床实际。书中不少内容是依据王叔和《脉经》重新编撰的。具体论述二十四脉,并立七表(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之名目。由于易于讲习,流传甚广,影响较大。并由此而派生出不少的脉学著作。如本书后经明?熊宗立加注,改名《勿听子俗解脉诀》,张世贤在本书根底上撰成《图注脉诀》(又名《图注脉诀辨真》);还有不少医家对此《脉诀》做过订正,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为元?戴起宗的《脉诀刊误》(又名《脉诀刊误集解》);清?李延昰的《脉诀汇辨》等。但书中的观点,对脉义的理解以及文字的鄙浅等方面,后世颇有微词。明?吕复在《群经古方论》中指责高氏“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又《文献通考》认为,本书不见于隋、唐《经籍志》,恐为宋熙宁以前人所托。现存明、清刻本、抄本。
学术内容
《脉经》描述和区分了各种脉象。书中把脉象分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二十四种,这根本上包括了人体寸口动脉所反映的各种症象,初步确定了“寸口诊法”的定位诊断。王叔和还进一步引伸区分和驾驭各种脉象是切脉的关键,而正确的诊断又是治疗的根底。为此,王叔和在《脉经》中把脉、症、治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订正了过去把脉学脱离医疗实践,孤立地以脉断症,或者将脉学神奇化等倾向。从今,脉学便成为诊断疾病的内在改变的科学依据。特殊应值得后人重视的是《脉经》出现于玄学泛滥的魏晋时代,就显得特别珍贵了。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运用《脉经》,王叔和还编写了《脉诀》、《脉赋》、《脉诀机要》及《小儿脉诀》等书。王叔和不仅擅长从实践中总结医疗的经历,并上升为理论,而且还特殊强调对疾病的预防。《御览》载:“王叔和尝谓人曰:‘食不欲杂,杂那么或有所犯,当时虽无灾患,积久为人作疾。’寻常所食,每令得所,多食令人彭亨短气,或至暴疾。至夏、秋分,少食肥腻饼臛之属,此物与酒食瓜果之类相仿。必时不必即病,入秋变节,阳消阳息,寒气总至,多至暴卒。
轶事典故
一千七百多年以前,高平有个小村子叫王寺村,村里有家世代相传的医药铺子,主子姓王。王记药铺传到王叔和的时候,规模没比从前大多少,家产没比以前多多少,但那治病救人的名气却比从前大的多了。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北并州南许昌,谁个不晓得太行山的王先生”。上至王孙公子,下到庶民百姓,千里迢迢来高平王寺村就医的川流不息。王叔和秉承祖德,不尚虚名,不贪金银,山下修一盘药碾,村边摆一副药臼,家中开一间药铺,日常里或为人治病,或上山采药,或潜心探究他的《脉经》,倒也悠闲自由。
惋惜好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