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 贺丹
2013年11月11日
第一页,共六十二页。
我国人口流动迁移的基本态势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进展
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工作形势
流动人口卫生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主要任。如:广东省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河南,位居全国第一。
人口流动迁移与人口分布格局
第十六页,共六十二页。
2、我国人口集聚度不断提升,未来20-30年人口空间分布将进一步集中
*
第十七页,共六十二页。
3、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主力军
*
流动人口主要就业于私营部门,集中分布在五大行业。
个体经营
私营企业
制造
批发零售
住宿餐饮
社会服务
建筑
%
第十八页,共六十二页。
人口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工业增加了竞争力,为城市增加了活力,为现代化增添了动力,同时也使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最广泛、最深刻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十九页,共六十二页。
人口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人口迁移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
流动人口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生力军,造就了辉煌的“中国制造”,是我国发挥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实现人口红利的重要方式。
人口流动是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的必由之路。
人口流动,尤其是由农村向城镇,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流动,给人们提供了改变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社会地位的机会。
*
第二十页,共六十二页。
人口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人口流动是减缓生态压力,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人口流动是从西部生态资源承载力较弱地区向承载力较强地区转移,有利于缓解日益紧张的资源、环境压力。
人口流动有利于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现代婚育观念的形成,稳定低生育水平;有利于消除性别歧视,促进社会性别平等;有利于人口素质提升和人力资本积累。
*
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二页。
人口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人口流动是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推动力。
流动人口的剧增对人口服务管理理念、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城市提供公共服务管理的能力带来巨大挑战,成为推动现代文明传播、社会事业发展、政府职能转型的重要力量。
*
第二十二页,共六十二页。
人口“流而不迁”带来的问题
,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布局长期背离。
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生产活动和财富创造在地域上的快速集中,而在相关制度限制下,人口长期分布格局调整相对滞后
经济聚集度大于人口聚集度
城乡二元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加大,内需萎缩
第二十三页,共六十二页。
我国以其极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吸引了大量海外资金来华投资贸易加工,带动了沿海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
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劳动力是东南沿海地区廉价劳动力资源重要来源。
流动人口职业转换频繁,不利于形成稳定的产业队伍。
流动人口缺乏长远职业发展规划,不利于人力资本提升,不利于技术型产业的发展。
2、以廉价劳动力为支撑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第二十四页,共六十二页。
3、对人口服务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人口流动使得户籍制度的人口管理功能弱化,附着在户籍上的社会管理基础被严重削弱。
现有的人口基础管理信息无法为人口专项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有效支撑。
相关人口管理职能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
*
第二十五页,共六十二页。
4、制度隔离强化了社会隔离,低收入流动人口面临生存发展和社会融合的双重困境。
流动人口社会交往局限于地缘、亲缘、血缘关系
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家庭人均月收入按照七分法进行分组,城-城流动人口中,;乡-城流动人口中,。
流动人口在医疗、子女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困境将造成更多的城市贫困人口,由此带来的社会歧视和排斥可能加剧城市内部的社会隔离,形成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成为城市稳定的一大隐忧。
*
第二十六页,共六十二页。
市民梦
安居梦
创业梦
流动人口
投资需求
消费需求
第二十七页,共六十二页。
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摘自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
第二十八页,共六十二页。
*
何谓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城镇化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迁移落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