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1
一、单元主题图体验数学化过程。单元主题图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选择某一个主题构建的一幅情境图,本单元就出现了“数的世界”单元主题图。在教学中,我是从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动已有的学问基础上,从动手操作到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倍数与因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倍数与因数”的概念。依据算式干脆说明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学生很简单接受,再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和沟通,进一步加深对倍数和因数意义的理解。从学生的反应和课堂气氛来看,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找3的倍数,汇报沟通后通过对比(一种是没有依次,一种是有序的)得出如何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对于倍数,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接触,所以学生很简单学,用的时间也比较少。
对于找一个数的因数,学生最简单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所以在学生沟通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如:36÷1=36,36÷2=18,36÷3=12,36÷4=9,36÷6=6。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索,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学生通过视察,发觉当找到的两个自然数特别接近时,就不须要再找下去了。书写格式这一细微环节的教学,既避开了老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72页的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利用乘法算式,相识倍数的因数的意义,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驾驭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觉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某些特征。
2、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培育学生视察、分析、抽象实力,并在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育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3、使学生感悟数学学问内在联系的逻辑美,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意义及相互依存关系。
2、驾驭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难点:
1、理解倍数与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找全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教学具打算:小黑板、12个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陶老师先来考考大家的语文水平,你能用“()是()的()”这样一句话来表示陶老师和你的关系吗?
人与人之间有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的数学中也有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信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会有所发觉。
(二)相识倍数和因数
1、出示12个小正方形。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假如老师请你把这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会拼吗?能不能用一条简洁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2、指名学生列式,提问其他学生:“你知道他是怎么摆的吗?”要求学生说出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
3、依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贴出各种不同摆法:
12×1=12
6×2=12
4×3=12
4、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能列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咱们今日探讨的内容就在这里。以4×3=12为例,12是4的倍数,那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那3也是(12的因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实力,这就是我们今日要探讨的倍数和因数。(板书课题)
5、依据另外两道乘法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6、刚才在听的时候发觉12×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殊拗口,是哪两句?
说明: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的确是12的倍数。为了便利,我们在探讨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7、说一说
(1)依据72÷8=9,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2)从下面的数中任选两个数,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3、5、18、20、36
(三)探究找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谈话:看来同学们对于倍数和因数已经驾驭得不错了。不过刚才陶老师在听的时候发觉了一个奇妙,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觉了吗?这五个数中那些数是36的因数?
其实要找36的一两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有没有实力把36的全部因数全部找出来?能不能?
由于这个问题有一点难度,所以陶老师作几点说明:
①思索一下,什么样的数是36的因数?
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