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凝血基础及其实验室指标凝血基础及其实验室指标的临床检测的临床检测正常止血和凝血机制正常止血和凝血机制血管因素血小板因素凝血因素(一) 血管因素(一) 血管因素血管壁受损血管收缩破损伤口缩小或闭合神经反射内皮 C vWF PLT 粘附聚集 TF 胶原凝血 TM 抗血栓形成 15-30s 多种介质(二)血小板因素血管壁受损内皮下成分暴露血小板粘附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活化 PLT 血栓形成机械性修复止血 TXA 2PF 3收缩血管、诱导 PLT 聚集直接参与凝血反应直接激活 FⅫ、FⅪ提供膜磷脂表面(三)凝血因素血管壁受损凝血途径纤维蛋白血栓止血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损伤组组织织损损伤伤ⅫⅫ ---- ---- →→ⅫⅫa aⅪⅪ----- ----- →→ⅪⅪa aⅨⅨ --- --- →→ⅨⅨa a TF + TF + ⅦⅦa a ←←ⅦⅦⅩⅩ--------- --------- →→ⅩⅩa aⅡⅡ--- ---→→ⅡⅡa a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 Va Ca 2+ HK HK ( 高分子激肽原) PK (前激肽释放酶) Ca 2+ XIII-- -- →→ XIIIa XIIIa (1)凝血活酶生成(2)凝血酶生成(3)纤维蛋白生成(四)凝血过程( 传统的凝血反应模式图) 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ⅦⅦ——ⅢⅢ Ca2+ PL 磷脂 Ca 2+ Ca2+ 、 PL 磷脂Ⅶa Ca2+ 、 PL 磷脂共同凝血途径(1)抗凝血酶( antithrombin , AT ) (2)肝素( Heparin ) 主要由肺和肠粘膜肥大细胞合成。 FXa thrombin ( FIIa ) Heparin 变构的 AT AT (4)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 TFPI) (3)蛋白 C系统组成: PC 、 PS 、血栓调节蛋白( TM ) Thrombomodulin ( TM ) + thrombin ( FIIa ) PC APC FV 、FⅧ抗凝 PS (五)抗凝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a 2 -纤溶酶抑制剂( a 2 -PI) 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及组织损伤Ⅻ--- →Ⅻ at-PA 、u-PA 释放入血 PK ---- → PKa 纤溶酶原(PLG) 纤溶酶 Fibrin Fibrinogen 早期 FDP (前激肽释放酶)灭活裂解碎片 A、B、C碎片 X碎片 Y碎片 D 碎片 E碎片 D 晚期 FDP (六) 纤溶系统的激活 D-dimer : 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系统作用下产生的可溶性降解产物,为一个继发纤溶过程特异性标记物。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损伤ⅫⅫ ---- ---- →→ⅫⅫa a ( (前激肽释放酶前激肽释放酶)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gDP )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gDP ) PK PK →→ PKa PKa 继发性纤溶亢进交联纤维蛋白交联纤维蛋白 D-dimer D-dimer 纤溶酶原纤溶酶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 )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 ) 纤纤溶溶酶酶内内源源性性凝凝血血途途径径 t-PA 、 u-PA 释放入血 t-PA t-PA 、、 u-PA u-PA 释放入血释放入血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纤溶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原发性纤溶亢进出血或凝血性疾病的几个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