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历史沿革及其启示的论文【摘要】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问题已成为会计实务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回顾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美国的发展沿革,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认为,满足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是职业界引入该计量属性的动因,而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以及会计、财务与估价等技术手段的日益进步则是公允价值得到实际运用的客观前提。【关键词】公允价值; 计量属性;启示计量一直是会计的核心问题。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尽管在计量属性问题上,历史成本一直受到批评,但在已发展到混合计量模式的今天,历史成本原则仍以其传统观念上无可比拟的可靠性,保持着计量属性主体的地位。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 90 年代,会计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计量模式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对其进行改进乃至彻底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为适应这一要求,公允价值会计( fair value accounting )应运而生。公允价值( fair value )一词,美国准则委员会 fasb sfas 133 号认为: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双方自愿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于清偿)的金额( fasb2000 )。国际准则委员会 iasc323 号认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iasc1998 )。对“公允”的理解,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 aicpa )在其《审计程序说明》第 33 号认为“公允”即( 1 )遵循公认会计原则;( 2 )公开揭示;( 3) 一贯性;( 4 )可比性。. 因而这一概念与依从传统和惯例实例相关。莫茨与夏拉夫在其《审计哲学》中认为“公允”即说明了报表披露该企业持续经营和财务状况的真实性。而斯伯塞在《会计研究论文集》发表的第 3 号评论中,提及公允的另一层含义,即“公允”意味着对于与报表以及事实的公正展示有利害关系的个人和集体的不偏不倚。它的重点是放在对报表阅读者的公正上而非放在所展示数据的公正上。笔者将回顾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美国的发展沿革。一、 20 世纪 70 年代在美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在 fasb 成立以前, apb 在 1967 年 12 月发布 10 号意见书,要求企业对应付债务用现值法进行摊销。 1970 年8月 apb 发布的 16 号意见书,要求对“企业合并”中获得的资产(包括应收账款)应用现值进行初始计量和摊销。 1971 年 3 月, apb 发布了 18 号意见书,要求企业按照市场价格报告其普通股票投资的价值。同年 8 月, apb 发布 21 号意见书“应收及应付款利息”,对现值概念进行定义,并指出了确定恰当折现率的方法。在 sfac7 发布以前,该方法一直是其他会计准则确定折现率的参照依据。 1973 年 5 月, ap b 又发布 29 号意见书,对如何确定非货币性交易中涉及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指导。 1973 年 7 月, fasb 接替 apb 成为美国私有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 1975 年 12 月, fasb 颁布 sfas12 ,要求对可变现的普通证券用公允价值计量。 1976 年 11 月, fasb 发布 sfas13 ,对租赁涉及的某些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1977 年 6 月, fasb 发布 sfas15 ,